汗水浇出森林绿
——观音山公园董事长黄淦波的情怀
2025-06-20 15:30:19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关吟珊
有人说:谋全局者,方可谋一域。黄淦波接手创建观音山,是他个人事业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他付出毕生精力加大保护国家森林资源,推进动国家生态旅游事业健康发展,促进优化当地生态环境的一次壮举。
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伴随着祖国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生生不息40年。今天,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以下简称“观音山公园”)的每一棵绿树、每一座峰峦都蕴含着向善的经卷,给世人带来启迪和顿悟。
观音山公园的山、水、佛、道异彩纷呈,美轮美奂,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辉相映。成为广大社会民众能够陶冶情操、回归自然、娱乐休闲的旅游胜地。而游客走进观音山最美的风景里,也把最美好的遐思留在最富有灵性和律动的森林里。
心系美丽中国,立志打造观音山最美金山银山
在神州大地上沐浴着晨起的太阳,观音山公园董事长黄淦波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脚下的土地,有一个强大的生态磁场。大自然的生态环境给予我们很多的资源,在这一点上它是无私且慷慨的;另一方面,如果人类不加节制或任意的掠夺资源,不加保护,那么大自然也会无情的报复人类,所以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从他的话语中,可以体会到他创建观音山公园和竭诚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境界。
改革开放以来,在工业化进程中,原始生态环境不断遭到严重污染和破坏,人与自然在这种对立中正在丧失原始的环境。这促使一些有良知的优秀企业家们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黄淦波很敏锐的探视到这种短板现象的存在,并聆听到生态环境因遭到人为破坏而发出痛苦呻吟的声音。
于是,黄淦波义无反顾地发出保护森林,保护生态环境的呼声。他想通过自己的呼声来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来触发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灵安适。
黄淦波人生转变和在保护生态环境上的重大选择,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那时候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他抢抓机遇,与时俱进,凭借肯吃苦,积极实施自己的创业计划,以及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在全民办厂经商的大好环境下,他却怀着与众不同的见地与理想,做保护生态环境的事业,他要服务于人民,惠泽于社会。
面对物质的诱惑他不为所动,毅然选择了投资风险大、回报时限长、前景无法预测,经济效益无法估量的生态旅游事业。他要以生态旅游的方式,彰显自己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森林、珍爱自然、弘扬传统文化的生活理念。竭力为市民打造一处休闲健身、修行养性、陶冶情操、返璞归真的世外桃源——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
黄淦波说:“我经过慎重考虑以后,觉得这个事情虽然我以前没有做过,但是它毕竟有几个好处。第一,为后人保护了这片森林;第二,它可以为这个地区带来文化的提升;第三,它可以发展旅游产业,带动周边各个产业的发展。”
他说到了,也做到了。
2005年月,观音山公园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正式被命名为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及国家4a级风景区。
2006年,观音山公园被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确定为国内第二个国际生态旅游示范地。
2007年2月,国家林业局发文称赞观音山公园是全国样板。一个月后,黄淦波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把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森林资源、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呼声带进了人民大会堂。
现在,国内广大游客们都说:观音山公园,是一块富有灵性和律动的森林。这里自然环境清幽,风景秀丽如画,空气清新宜人,负氧离子含量高,素有南天圣地,百粤秘境天然氧吧城市绿肺等美誉。在18平方公里的景区内生长和繁衍着近千种野生植物和300余种野生动物,森林覆盖率达99%以上,原始次生林苍茫连绵,独具自然生态特色。同时,公园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人文内涵,已经成为人们崇尚绿色生态,追求精神生活最佳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立志让观音山公园更有文化底蕴
文化是旅游最好的资源,旅游是文化最大的市场。没有文化的旅游就失去魅力,没有旅游的文化便缺乏活力,只有促进二者有机融合,才能加快旅游业进一步发展,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两者的双赢。黄淦波深谙这个道理。
在建园之初,观音山便开始了不断的创新摸索,试图寻找旅游发展新思路。几经探索,观音山选择了文化立园战略,大打文化牌,通过举办文化活动,搭建文化平台,夯实沉淀文化,从而塑造具有观音山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走进观音山公园,游客们便能闻到文墨香味,便能感受到公园浓浓的文化激情。观音山公园是南粤的一座文化名山,景区文化有载体有灵魂,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黄淦波孜孜不倦的追求和用尽无数心血来浇灌和栽培。
一直以来,黄淦波对于文化的投入,从不吝啬。他说:文化是一个载体,需要传承与弘扬。公园举办文化活动,构筑了一个多层次、多形式的立体文化平台,就是希望把更多的文化人士都汇集到这里来,共同展现五千年的优良文化;搭建一个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综合素质的舞台,让更多的人知道,东莞观音山也有璀璨文化的一面。他的这一思路,在观音山公园发展的过程中,直接起到极好的推动作用。
黄淦波还表示:景区文化建设,对旅游产业而言,其升级转型发展同样需要文化的强力支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不再是走马观花式,更多的是富含某种文化能量的精神需求。为此,景区每年推出了几十场丰富多样的旅游文化活动,主要围绕佛教文化、健康文化、姻缘文化、公益文化、传统文化等系列文化主题展开深挖。
据黄淦波介绍,央视《乡约》栏目打破常规,至今已经累计9次走进广东观音山公园进行现场录制,其中有中外相亲主题、半路姻缘主题、黄昏恋主题、双胞胎相亲专场、海归高知专场等,每场主题特色新颖。
经过多年的沉淀,观音山相亲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逐年扩大,成为中国线下相亲最具人气品牌活动之一和姻缘福地的象征。组委会前不久对外宣布,将万人相亲会品牌进行升级,更名为粤港澳万人相亲会。
在旅游开发中,文化作为塑造品牌的重要基因,一直起着凝聚和催化的作用,使观音山的旅游品牌形象更有内涵,成为提升品牌附加值和竞争力的原动力。黄淦波时时在激活这种竞争力的原动力,使之更有后劲。
在建园中探索,在探索中积累经验,根据观音山公园的特性,黄淦波明确了发展思路,致力发展旅游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深挖佛教文化、健康文化、姻缘文化以及公益文化,并借助文学创作、书画艺术等弘扬观音山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系列文化活动中,东莞观音山健康文化节粤港澳万人相亲大会全国书法艺术大赛观音山杯美丽中国海内外征文等作为观音山的几项特色文化品牌,更是促使观音山的品牌迅速成长。这些文化活动自成功举办以来,每一届都会根据不同年份来策划不同活动,确定不同主题,以烘托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愿望。
黄淦波说:从文化、美学角度系统总结人类在长期森林经营中积累的智慧和经验,重新认识和协调人与森林的关系,探讨森林的文化和美学价值,以及如何在森林经营中注入有效的文化与美学因素的技术,开展文化与美学层次的森林经营是公园的另一个希望所在。
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丹增说,黄淦波身上充满了故事,故事里的每一件事情都可圈可点:抓环保,重扶贫,做慈善,把文化与旅游融合在一起,建文化之山,发展文化产业,打造观音山企业品牌。把文化作为灵魂,旅游作为载体,生态作为基础,不仅可以延伸,还可以复制。
多年来,观音山一直在努力通过举办诸多有特色的文化活动积极推动旅游业的文化创新,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充分体验优秀的中华文化和现代的时尚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文旅融合的道路上,观音山不仅是践行者,也是先行者。
放眼未来发展,立志打造林业产业发展的4.0版
2018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第10版以《从门票经济到文化经济》为题报道了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报道说,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森林公园改革书写了绿意盎然的华章。这其中,我国首个由民营企业参与保护、开发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打响了独特的文化旅游品牌,从门票经济发展到文化经济,推动林业产业不断升级。
“我们锐意改革,打造林业产业发展的4.0版。”据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董事长黄淦波介绍,靠卖山头砍树是林业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即1.0版;保护森林即看树,靠政策补助生存,这是2.0版;通过发展森林旅游,即通过生态景观获得经济效益,这是3.0版;而观音山通过文化品牌获得可持续发展,是林业产业转型升级的4.0版。
观音山的系列文化活动品牌,已经从区域性品牌,成长为粤港澳地区文旅爱好者们青睐的品牌,2017年慕名而来的游客达160万人次。黄淦波说,这一成绩在当年全国接待游客的2085处森林公园中名列前茅。
作为有智慧和胸怀宽广的商人,黄淦波不关心赚多赚少,而是始终关心着社会的健康发展,关心着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他所走过的人生路,所开创的生态旅游事业,所崇尚的绿色生活理念等都紧跟时代潮流,积极响应国家倡导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这样做是需要睿智和胆识的。观音山能够有今天的发展成就,就是源于黄淦波心中装有文化、生态和绿色理念。在他的心里就是要传承一种精神、留住一片绿色、保住一方净土。
黄淦波说:大自然的生态环境给予我们很多的资源,在这一点上它是无私慷慨的;另一方面,如果人类不加节制或任意的掠夺资源,不加以保护,那么大自然也会无情地报复人类,所以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从他的话语中,可以体会到黄淦波创建观音山森林公园所独有的个人魅力和思想境界。
责编:韦文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