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卫生该谁扫”关乎教育本质-koko官网下载

koko官网下载  > 法治时评

“教室卫生该谁扫”关乎教育本质

2025-09-04 13:47:39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王志顺

近日,有一家长发帖质疑:我们小时候开学都是同学自己打扫卫生,现在却要家长代劳。该家长收到老师通知称教室需要打扫,有时间的家长可接龙报名或请保洁。此事引发热议,不少网友感慨时代变迁:小时候自己打扫,现在帮孩子打扫。有网友说,应该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大扫除,劳动不也是很重要的一课吗?(8月31日《新京报》)

开学季的教室卫生打扫问题看似小事,实则折射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厘清的责任边界和亟待强化的育人理念。学校将教室清洁工作以“自愿报名”的形式转嫁给家长,不仅违背了教育的本质要求,更错失了劳动教育的宝贵契机,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从政策法规层面看,我国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已明确要求学校“提供安全卫生的学习环境”,这意味着教室清洁工作理应纳入学校的常规运维范畴。这一规定并非简单的行政要求,而是基于教育公共服务属性的必然选择。义务教育作为国家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其经费保障和资源配置都有明确规定,学校应当通过规范的管理制度来确保教学环境的整洁卫生。将这份责任转嫁给家长,既不符合政策要求,也背离了教育公平的原则——当经济条件不同的家庭面临“自愿报名”或“请保洁”的选择时,实际上已经造成了教育服务获取的不平等。

劳动教育的价值在这一问题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教室保洁本应是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和责任意识的天然课堂,却被异化为家长不得不完成的额外负担。需要明确的是,让学生参与适当的劳动实践不是增加负担,而是教育的内在要求。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将校园卫生保洁列为学生劳动实践的重要内容。这充分说明,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教室清洁,不仅安全可行,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推行的“班级值日生”制度就证明,科学的制度设计完全可以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让劳动教育发挥育人实效。

健康的家校合作应当建立在各自职责明确的基础上,而非相互替代或责任转嫁。当前一些学校将本应自身承担的工作以“家校共育”之名转嫁给家长,这种做法的危害性不容忽视。一方面,它可能导致学校忽视自身服务能力的建设,形成对家长劳动的路径依赖;另一方面,它也扭曲了家长参与教育的本意,使家校合作偏离正确轨道。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做法可能传递错误的价值观,让孩子们误以为劳动是可以转嫁或购买的,这对他们正确劳动观的形成将产生负面影响。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协同努力。学校应当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将环境维护工作纳入常规管理,同时设计科学的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加强督导检查,对违规转嫁责任的行为及时纠正。家长则要转变观念,从包办代劳转向适度放手,支持孩子通过劳动获得成长。只有各方都守住自己的责任边界,才能真正实现家校合作的良性互动。

教室卫生该由谁打扫?这个问题的答案关乎我们对教育本质的理解。让孩子们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中参与适当的劳动实践,既是对政策要求的落实,也是对成长规律的尊重。当学生们亲手擦拭课桌、整理教室时,他们收获的不仅是整洁的环境,更是对集体的责任感、对劳动的尊重感以及独立自主的成就感。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责编:肖莎

——法治周末
联系koko官网下载
koko官网下载的版权所有 koko官网下载 copyrights © 2014- www.legalweekly.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治周末》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