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国标“上新”后,安全和管理理念也要升级-koko官网下载

koko官网下载  > 法治时评

电动车国标“上新”后,安全和管理理念也要升级

2025-09-04 13:49:27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徐建辉

9月1日,电动自行车新国标《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正式实施。新标准实施后,将降低火灾事故隐患和危害,减少交通事故风险,有效防范非法改装,提升车辆整体安全性能,更好满足消费者日常使用需求。(8月31日央视新闻)

电动自行车新国标的施行,标志着我国电动车管理进入“技术 管理”双轮驱动时代。新规直击两大安全痛点:一方面,强化非金属材料防火阻燃性能,要求塑料总质量不超过整车5.5%,从源头降低自燃风险;另一方面,通过电池组防篡改设计、北斗动态监测等技术手段,遏制非法改装这一事故“元凶”。更具人性化的是,铅酸蓄电池车型重量上限放宽至63千克、不再强制安装脚踏装置,在安全与实用间作出合理妥协,体现政策设计的精细化考量。

此外,新国标设置的生产过渡期和销售宽限期,也为市场消化存量、公众适应变化预留了缓冲带,避免了“运动式治理”的弊端。

然而,技术标准只是筑牢安全防线的第一道关口。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电动自行车肇事导致的交通事故在城市道路交通事故总量中约占10%,其中,未按规定让行、违法占用机动车道、酒后驾驶、逆行是引发涉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更触目惊心的是,80%以上的电动车死亡事故与未戴头盔直接相关,而正确佩戴头盔可使死亡率下降40%。这意味着,即便所有车辆都符合新国标,若骑行者安全意识缺位,事故风险仍难根治。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观念转变,比硬件升级更具挑战性。

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执法温度与设施保障双管齐下。深圳的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一方面,设置集中停放充电场所,在充电停放场所配备自动喷淋和智能报警系统,从源头解决入户充电隐患;另一方面,通过取消54个占道停车位、建设12.6公里独立非机动车道,用物理隔离明确路权边界。这种“先建后管”的思路值得推广:当骑行环境更安全便捷,规则遵从度自然水涨船高。

对交警部门而言,电动车治理本质上是对城市路权的再分配,考验着精细化管理水平。过度强调处罚可能引发抵触情绪,而放任不管则会牺牲公共安全。理想的治理模式应当是“三问”导向:是否保障了基本出行需求?是否提供了必要的适应周期?是否配套了硬件设施升级?一些地区推出的“首违警告 安全学习”替代处罚机制,还有电动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都是将刚性规定柔性化的成功尝试,既维护了规则权威,又兼顾了民生感受。

从高速公路的“县县通”到电动车道的“寸寸安”,交通文明的进阶始终伴随着权利与责任的再平衡。要想让新国标从纸面走向街头,既需要执法者多一些耐心引导,企业加快技术升级,更需要每个骑行者将“戴头盔、守规则”内化为行动自觉。

新国标是里程碑而非终点站。唯有技术标准、执法管理、设施建设、公众意识形成合力,才能让电动自行车由“脱缰野马”真正变为“温驯驴子”,为城乡交通注入更多安全与效率。

责编:肖莎

——法治周末
联系koko官网下载
koko官网下载的版权所有 koko官网下载 copyrights © 2014- www.legalweekly.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治周末》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