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期食品”不再是灰色地带-koko官网下载

koko官网下载  > 法治时评

“临期食品”不再是灰色地带

2025-09-04 13:50:17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舒爱民

近年来,价格优惠的“临期食品”(临近保质期食品)在线上和线下都受到一些消费者欢迎。但如果过了保质期还在销售,是违法行为,食用过期食品也可能损害身体健康。为了防范临期食品成为过期食品进入流通环节,各地市场监管部门陆续出台管理办法。“临期”的标准怎样界定?商家如何规范销售临期食品?(8月31日央广网)

近年来,价格亲民的“临期食品”在消费市场掀起热潮,成为年轻人“薅羊毛”的新选择。然而,随着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张,临期食品的安全边界与监管盲区也引发关注。为防范过期食品“鱼目混珠”,各地市场监管部门陆续出台管理办法,通过明确界定标准与规范销售行为,为临期食品戴上“紧箍咒”,守护消费者安全与权益。同时,更好地释放市场销售活力,让合规的临期食品的现实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临期食品并非过期食品,其核心在于“仍在保质期内”。根据现行法规,临期食品的界定需依据食品保质期长短分级划定:如保质期超过一年的食品,临期为到期前45天;保质期6个月至1年的为20天;不足10天的食品仅1天临期。这一精细化标准,既为商家处理库存提供操作依据,也为消费者判断食品安全性提供明确指引。例如,消费者可依据临期标识快速判断商品剩余可食用时间,避免误购过期产品。标准之细,彰显监管之严,更体现对消费者权益的保障。

临期食品的安全风险,往往源于商家操作不规范。为此,管理办法对销售环节提出严格要求:商家需设置临期食品专区,通过醒目标识与正常商品区分;必须清晰告知消费者临期状态,保障知情权;同时建立严格的库存检查机制,确保过期食品及时下架。例如,北京某超市通过数字化系统实时追踪临期商品,一旦接近临界期便自动预警,有效避免人为疏漏。规范之下,临期食品不再是“灰色地带”,而是置于阳光下的透明交易,消费者权益得以切实维护。

临期食品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监管与自律“双轮驱动”。一方面,监管部门需加大巡查力度,严惩虚假标识、过期销售等行为。根据食品安全法,违规者将面临高额罚款甚至吊销许可证,法律威慑力为市场秩序筑牢底线。另一方面,商家需强化责任意识,主动落实标签制度与动态管理。如电商平台通过算法精准推送临期商品,既满足消费者需求,又避免积压过期。此外,消费者亦需理性消费,避免因低价盲目囤积,造成新的浪费。

给临期食品“定标”,不仅是为了防范风险,更是为了释放市场活力。数据显示,我国临期食品市场规模已近900亿元,其通过消化库存减少浪费,契合绿色消费理念。清晰的标准与严格的监管,让临期食品从“灰色经济”转变为规范产业,既满足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追求,又推动食品行业可持续发展。当标准成为共识,临期食品便能真正实现商家、消费者与社会的多赢。

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临期食品管理正迈向新阶段。清晰的标准是安全的前提,严格的监管是权益的保障。唯有将“临期”置于法治轨道,才能让其成为市场经济的健康补充,而非食品安全的风险漏洞。给“临期食品”定标准,不仅守护了消费者的安全与权益,更彰显了社会对理性消费与资源节约的倡导。未来,这一市场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构建节约型社会贡献积极力量。

责编:肖莎

——法治周末
联系koko官网下载
koko官网下载的版权所有 koko官网下载 copyrights © 2014- www.legalweekly.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治周末》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