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县游”开启城乡文明的双向奔赴
2025-10-09 14:19:59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徐刚
“不是热门景点去不起,而是‘奔县’更有性价比。”根据高德扫街榜数据观察,今年国庆假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远离最热门目的地,将目光投向县城与小镇,实现“反向出行”。数据显示,国庆期间,山西应县木塔、广东博罗县罗浮山风景区、辽宁凌海市布达拉宫广场、辽宁本溪小市一庄、河北正定县古城等地跻身全国热门景区,成为年轻人“奔县”的重要目的地。(10月5日潮新闻)
“奔县游”热潮本质上是一场城乡文明的双向奔赴。年轻人带着城市的审美趣味与消费需求走进县城,在不经意间完成了现代文明的“下沉传递”;而县城则以其厚重的历史积淀反哺城市,为焦虑的都市心灵提供文化疗愈的空间。
长期以来,节假日旅游往往与“热门打卡”“网红地标”深度绑定,人们蜂拥而至,却常在拥堵、高价与同质化服务中耗尽热情。相较于热门旅游城市动辄翻倍的酒店价格、摩肩接踵的景区环境,县域旅游提供了更为合理的消费水平和更为舒适的游览体验。年轻人可以用更少的钱,享受更优质的服务,感受更地道的风土人情。这种务实理性的消费选择,标志着旅游市场从“赶集式”向“体验式”转变,从“看热闹”向“品门道”深化。
“奔县游”的兴起离不开我国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近年来,我国高铁网络不断延伸,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租车服务便捷高效,曾经遥远的县城小镇如今轻松可达。基础设施的联通打破了地理隔阂,为“反向出行”提供了物质基础,让年轻人可以轻松实现“说走就走”的县城之旅。
从文化层面看,“奔县游”的兴起反映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发现与认同。山西应县木塔作为世界上最高最古老的木塔,集建筑、宗教、文化价值于一身;河北正定古城汇聚了隋唐以来的建筑瑰宝。这些散布在县域的文化遗产,正通过年轻人的探索与分享,从历史书中走入现实视野,从边缘地带回归文化中心。这种文化寻根与审美自觉,构成了“奔县”潮流的精神内核。
“奔县游”的蓬勃发展,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旅游人流带来的消费市场,为县城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旅游口碑传播的城市形象,为县域吸引人才与投资创造新机遇。年轻人通过旅行深入了解国情,县城通过接待八方来客提升服务与管理水平,形成良性互动。这种城乡之间的双向奔赴,正是内需潜力释放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体现。
当然,“奔县游”的可持续发展仍面临挑战: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挖掘地方特色;如何提升服务质量,规范市场秩序;如何平衡开发与保护,守护文化原真性,这些都是需要深入探索的课题。但无论如何,年轻人选择“奔县”的勇气与智慧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真正的旅行,不在于去了哪里,而在于感受到了什么;不在于跟随人群,而在于发现自己。
“奔县游”不是退而求其次,而是一种主动选择,是年轻人在喧嚣时代中寻找宁静与真实的尝试。它打破了旅游的从众心理,重塑了旅行的本质意义。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带着探索与尊重的心态走进县城小镇,当越来越多的县域以自信开放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更加多元健康的旅游市场,更是城乡共荣、文化互鉴的美好图景。
责编:肖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