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票的本质是公共服务对未成年人的普惠承诺
2025-08-14 15:19:25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舒爱民
近日,上海环球港主题乐园一则消息引发关注:一位母亲因孩子穿鞋身高超过1.4米(脱鞋未到),被认定不满足用儿童票条件。这再次将儿童票判定标准——究竟该看身高还是看年龄——推上舆论风口浪尖。《法治日报》记者采访多名消费者发现,当前国内儿童票判定标准不一,让不少家长感到困惑和不解。(8月9日《法治日报》)
在全国多地,儿童因身高超标被要求购买成人票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场围绕“身高”与“年龄”的争论,早已超越简单的标准之争,折射出部分领域对儿童权益的漠视,更暴露出“以机械标准消解儿童应享受的普惠权益”这一深层问题。
当前,儿童票标准呈现出令人困惑的“割裂化”现状。铁路、航空等领域已率先推行“年龄优先”的标准,6岁以下儿童免票、6岁至14岁半价,体现了公共服务应有的温度;而景区、乐园等商业场所固守“身高红线”,甚至衍生出“穿鞋量高”等荒诞规则。这种割裂不仅让家长陷入“规则迷宫”,更制造了不公平的现实困境:同龄儿童可能因身高差异遭到不同对待。这种以身高论“儿童身份”的逻辑,本质上是将自然生长差异异化为歧视性标尺,背离了公共服务普惠的本质。
身高标准的僵化,背后是公共服务理念的滞后与商业利益的算计。部分机构以“管理成本”为由拒绝改革,实则是将经营便利置于儿童权益之上。例如,乐园坚持“穿鞋测高”,看似维护规则权威,实则忽视了儿童脚部发育差异——一双鞋的厚度竟能决定数百元的票价差额,这种“精准算计”暴露了商家对儿童群体的功利态度。
与此同时,数据早已揭示现实:近30年来,我国6岁儿童平均身高增长超10厘米,14岁儿童接近1.6米,而许多场所仍沿用数十年前的标准。这种滞后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对儿童群体成长权益的忽视。
相较于身高,年龄才是界定儿童权益的科学标准。身份证、出生证明等法定证件提供了清晰的年龄验证路径,实名制购票系统的普及更让年龄核实变得便捷高效。铁路部门的新规正是基于这一逻辑,终结了“高个子儿童”补票的尴尬,实现了权益与责任的精准匹配。国际经验亦佐证此趋势:欧美多国均以年龄划分儿童票。公共服务若想真正“儿童友好”,就必须跳出“量身高”的陈旧框架,转向以年龄为核心的普惠体系。
欲破解困局,需制度革新与理念转型双管齐下。
一方面,国家亟需推进儿童票标准的统一,明确以年龄为主、身高为辅的弹性机制;另一方面,公共服务机构应以人性化服务填补制度空白。例如,乐园可设置年龄验证与身高测量并行机制,允许家长提供身份证明,或通过数字化手段简化核验流程。更重要的是,全社会需重塑共识:儿童票的本质是公共服务对未成年人的普惠承诺,而非商家牟利的工具。
儿童不是被身高标尺丈量的“商品”,而是社会呵护成长的未来。当公共服务不再用冰冷的规则绑架权益,而是以温度回应成长差异,我们才能更好地兑现对下一代的承诺。期待这场争论推动规则变革,让儿童票的划分标准回归年龄本质——这不仅是公共服务的进步,更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生动标尺。
责编:肖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