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职业代退”沦为“职业骗退”-koko官网下载

koko官网下载  > 法治时评

​不能让“职业代退”沦为“职业骗退”

2025-08-14 15:21:30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李英锋

“提前预订了当地酒店,后因行程变更无法按时入住,订单不能取消,又不想白白损失上千元。”近日,来自北京的陈先生本计划前往海南三亚旅游,但未能成行,为了降低经济损失,他在二手交易平台上挂出转让信息,“没想到的是,第一个联系我的不是想要入住酒店的游客,而是声称可以帮我退款的人”。(8月11日《工人日报》)

陈先生遭遇的是“职业代退”。实际上,“职业代退”已经几乎无处不在,已经覆盖了酒店、机票、游戏充值、话费充值、保险保单、教育培训、婚姻介绍、医疗美容、舞蹈健身等诸多领域,甚至形成了“黑灰产”。

不少消费者选择借力“职业代退”,主要用意是花“小钱”保“大钱”。另外,有些领域维权渠道不畅,维权流程繁琐,退费成本高、效率低,一些消费者也寄望于依托“职业代退”来转嫁或化解退费麻烦。殊不知,打着消费维权旗号的“职业代退”暗藏着种种二次侵权风险,消费者很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既要不回“大钱”,又损失了一笔代退费,有的消费者不仅没解决掉退费麻烦,还可能惹上新的麻烦。

职业代退人往往不走“寻常路”,有的使用反复致电经营者、软硬兼施等套路要求经营者退款;有的以投诉举报、恶意差评、发布企业负面信息等手段威胁经营者退款;有的冒充未成年人名义退款;有的还伪造证明骗取退款。这些代退方式游走在法律边缘,甚至已经踩踏了法律底线和诚信底线。消费者与这样的职业代退人合作,即便能够退费成功,也不太光明正大,也会承担一定的风险。在现实中,更常见的场景是,一些职业代退人使出了浑身解数,也无济于事,如此,消费者的账单上就会多支出一笔代退费。有的消费者本来在消费有效期内可以自行转让的酒店等订单也可能因职业代退人的大包大揽式退费忽悠而被耽误。

更令人担心的是,消费者提供给职业代退人的姓名、手机号、银行卡号等信息,很容易成为不法者交易的“商品”,消费者很容易掉进信息泄露的陷阱中。有的职业代退背后还暗藏着五花八门的骗局,比如冒名借贷、套现、充值返现、全额退保、黑中介诈骗等。近年来,各地也查办了多起职业代退诈骗案件,给消费者敲响了法律警钟。

不能让“职业代退”沦为“侵权代退”或者“职业骗退”。诚然,针对民事法律行为法无禁止即可为,职业代退本质上属于民事代理,如果消费者与他人就代退相关费用平等协商,达成合意,且代退人在法律轨道内利用合理方式、利用熟悉维权流程的优势帮助消费者退费,未尝不可。但针对职业代退的侵权套路或骗局必须进行遏制、治理。市场监管、公安、网信等部门以及消协、相关行业协会等可以发布职业代退行为指引,完善职业代退的规则,拉出职业代退行为的负面清单,划清职业代退的边界和底线,并依法打击恶意抹黑企业、发布虚假广告、敲诈勒索、侵犯个人信息、伪造证明文件、假冒未成年人名义退费、诈骗等违法或犯罪行为,让不法者付出必要的法律代价,并曝光典型案例,揭露职业代退背后的侵权套路,震慑、警示违法者或潜在的违法者,教育消费者。

相关平台应加强对涉职业代退违法侵权信息的监测、甄别、筛查,发现疑似违法侵权信息或异常交易行为,及时采取核实、拦截、屏蔽、暂停有关账号功能、向消费者发布预警信息等措施,并报告监管部门。

消费者也应擦亮眼睛,对职业代退多一分理性和谨慎,不盲目相信职业代退,不轻易提供个人敏感信息,尽量选择正规渠道和方式维权。当然,这有赖于相关部门、消保组织、平台、企业针对消费者维权的难点、堵点、痛点,不断畅通维权渠道,优化退订退费规则,提升退订退费效率,降低消费者退订退费成本。正规的渠道退费方便快捷了,还有多少消费者愿意选择有偿有风险的职业代退呢?

责编:肖莎

——法治周末
联系koko官网下载
koko官网下载的版权所有 koko官网下载 copyrights © 2014- www.legalweekly.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治周末》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