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过快处”是市场监管理念的“换挡升级”
2025-09-19 10:06:59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杨贤云
主观过错较小、客观情节轻微、事实认定简单的市场违规案件,该如何既快又好地处理?既避免“小题大做”影响商户经营,又不让“小错”演变成“大患”?近日,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召开深化服务型执法暨“小过快处”试点工作现场推进会,给出了创新答案——通过上线掌上执法模块,推行“小过快处”办案模式,实现执法裁量统一、过罚相当,让市场监管既高效规范,又充满温度。(9月15日《工人日报》)
今年年初,市场监管总局出台首违不罚、轻微免罚清单。浙江省结合“简案快办”等理念及数字化创新,启动“小过快处”试点。其明确“小过”需主观过错小、事实简单、情节轻微,梳理出“过期食品”“食品标签”等事项,并开发掌上执法模块嵌入“浙政钉”,实现全流程线上办理。
当浙江的市场监管执法人员掏出手机,对着商户的轻微违规问题完成线索核查、证据固定,几分钟内就通过系统生成整改指引与处罚告知;当商户不用再跑窗口、填表格,手机上就能看清违规依据、整改要求——这场以“小过快处”为核心的执法变革,早已不只是“快一点”的效率提升,更成为破解基层执法“两难”、让监管者与经营者都“松口气”的治理样本。
“小过快处”的第一个突破,在于破解基层执法的时间困局。以往,处理商户超范围经营等轻微违规,执法人员需现场纸质记录,回单位走完审批流程后再通知商户,流程短则两三天,长可达一周,既占用执法人员大量时间,也影响商户经营。如今,掌上执法系统实现全流程数字化:执法人员手机取证,系统自动生成文书;商户扫码即可了解违规与整改要求。浙江的试点显示,案件平均办理时长从5个工作日缩至1小时内,执法效率提升3倍,有效缓解“人少事多”的压力。
目前,浙江首批试点347起办结案件中,94.2%免罚,减免罚没款187.6万余元,且“零复议、零诉讼”。案均办理时长24.76天,审批时间0.69天,较去年大幅下降。
更重要的是,“小过快处”实现了监管部门与经营者“双向松绑”。在商户端,“小过快处”以“首违不罚”“轻违快改”为原则,将处罚转化为“即时提醒”。如便利店贴错食品保质期标签,执法人员当场提供整改模板,商户当日即可完成纠错,经营不受影响,合规意识也得到强化。在执法端,该模式简化文书流转归档流程,降低行政成本,让执法人员从繁杂事务中脱身,聚焦食品安全等核心领域开展精准监管,达成严管与包容的平衡。
往深了看,“小过快处”的背后,是市场监管理念的“换挡升级”:从过去“重处罚、重管控”的单向管理,转向现在“重服务、重引导”的双向共治;从“为了执法而执法”,变成 “为了规范而服务”。它不是对违法行为的“放水”,而是用数字化手段分清“轻重缓急”:对轻微违规者,用最省事的方式帮他们改正,引导他们主动合规;对执法者,用技术“减负”,让他们把劲用在刀刃上。这种“你好我好,市场更好”的双赢逻辑,正是现代治理智慧的核心。
如今,“小过快处”正从浙江的试点经验,慢慢变成全国市场监管领域的“通用解法”。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执法速度的提升,更看到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优化——好的治理,从来不是“管得越多越好”,而是既能守住安全底线,又能给市场主体松绑;既能让执法者少跑腿、多办事,又能让经营者少担心、安心干。这就是“小过快处”超越效率革命的深层价值。
责编:肖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