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走失离世:个体悲剧折射的群体困境-koko官网下载

koko官网下载  > 法治中国

​孤独症儿童走失离世:个体悲剧折射的群体困境

2025-08-21 15:00:16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凌岚

近日,在云南大理走失5天的8岁孤独症儿童被发现时已无生命体征。这场历时5天的搜救最终以悲剧落幕,不断有人在追问:谁要为悲剧担责?

新闻评论区里不少人开始指责孩子的父母:“为什么要送孤独症孩子去独立营爬山?家长的心太大了。”

但实际上,这个家庭才是巨大悲伤的承受者。当你真正走近孤独症家庭,你会发现这不是家长“心大”,而是他们在一次次绝望里寻求希望的挣扎。

公开报道显示:这名儿童两三岁时确诊孤独症,父母带着他在北京多家机构接受过干预训练,花费不菲。他上的幼儿园,也是一家特殊幼儿园。可以看到,父母几乎尝试了所有能接触到的干预手段。

然而效果不太理想,孩子至今也只能说一些简单词语,基本做不到生活自理,就连吃饭穿衣也需要家长辅助,还很容易走丢。

当孩子的父母得知大理有一家名为“明日之光”的干预机构发起了一项“破壁者计划”,专门接收年龄在4岁至14岁之间有孤独症、发育迟缓、多动症等的特需儿童,通过自然疗法、封闭式管理模式治疗他们时,父母为孩子报了名,孩子的外公外婆则在大理租房照看他。

这名孤独症儿童今年5月就来到了大理,已经在大理待了三个月。据熟悉大理特需儿童干预机构的人介绍,这个孩子相当于在康复机构干预,爬山活动是他的康复课程。

然而这家干预机构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从已知的信息看,这是一家今年注册的经营范围为家政服务、却开展特需儿童康复训练和夏令营服务的公司;它接收孤独症孩子参与的“破壁者计划”收费3800元/周,宣传师生配比2:1,实际却为7个孩子、4名老师(其中还有刚毕业没有任何户外和特教经验的大学生);机构没有做路线风险评估,连安全预案都是抄的;机构从发现孩子走失到报警间隔了两个小时;当大批志愿者漫山搜救时,机构删空了社交平台账号上的所有内容,一直不曾发声。

有人说,这样的机构,家长为什么会相信呢?为什么不查清楚机构的资质呢?

孤独症是一种终生障碍。对孤独症家庭来说,不管什么教育体系,都强调孤独症孩子需要社会化的练习,因为父母总会老去,当父母失去照顾能力的时候,孤独症人要能生存下去。所以,所有的孤独症家庭都有“终极焦虑”——当父母不在了,孤独症孩子要怎么活?

孤独症孩子的进步又是那么慢:从教会孩子与世界对视,到引导他说出第一个词,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要耗尽父母数年的心血,像在沙漠里徒步寻水,每一步都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不少孩子还会出现能力倒退,原本千辛万苦习得的能力可能在短短时间内回到原点。一位母亲曾这样比喻自己的状态:“我就像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斯,不断将巨石推向山顶,却在触达瞬间目睹希望滚落,在循环往复中耗尽所有反抗的力气。”

所以,当大理事故中的孩子父母看到“明日之光”天花乱坠的宣传,当看到“成功案例”里其他孩子的“进步”,他们很可能像抓住救命稻草:“万一有用呢?”

这样的案例,在孤独症领域,不胜枚举。扎针通电、饥饿治疗、大师“招魂”、外星人治疗、各种机器……种种所谓的“疗法”粉墨登场。

这些骗局漏洞百出,可不少家长还是愿意相信。

他们缺的不是智商,而是希望。

此外,这起悲剧还暴露了正规特殊教育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失衡。

很多人不知道,大理除了是历史文化旅游名城,还逐渐成了融合教育与研学机构的热土。有数据显示各种新教育机构有80家至120家。有孤独症儿童的家长说,非常多的孤独症家庭选择在那边长期陪伴孩子,大家彼此多一分理解,也欣慰找到了同伴。

由于“正规”的特殊教育机构不足,导致不少无资质的机构登场,甚至餐馆挂名“厨艺研学”、民宿开设“禅修营”,通过自媒体等平台营销,以低成本获取高回报。

据了解,很多无资质的特殊教育机构靠“朋友圈宣传 家长转介绍”招生,收费账户都是个人账户,隐蔽性极强,它们利用监管存在的空白野蛮生长,而家长则面临维权难,不少机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换个名字继续招生。

这次的悲剧是特殊教育圈和户外圈野蛮生长叠加的结果。

在大理事故发生后,有人认为应对特殊需要儿童相关的游学、研学、夏令营相关的机构进行严格管控,这是好事,对于特殊教育更应如此。但笔者更担心的是管理的“一刀切”——为了不出事,干脆什么都不让做。甚至有家长担心相当一段时间内都不让孤独症的孩子参加户外活动、游学研学等活动,由此堵死孤独症家庭真正的探索之路。  

需要明确的是,特需孩子拥有和普通孩子同等的教育、娱乐和社交权利,同样也拥有爬山的权利。我们不能因为残障人士出行不方便就认为他们最好留在家里,应该构造的是一个无障碍的社会环境,以支持他们出行。

但前提一定是安全。

直到现在,我们都不知道事发时那几个随队老师到底在干什么。还有,在发现孩子不见后,他们为什么没有立即报警?

孤独症孩子的离去,不该只成新闻,全社会更应看到个体的悲剧折射出的群体困境。我们愤怒于机构的贪婪,心疼家长的绝望,更痛心于生命的脆弱。监管部门该严查披着“康复”“疗愈”外衣、把孩子安全当儿戏的“黑机构”,家长该擦亮眼睛拒绝虚假宣传,社会该给特需儿童更多包容而非“奇迹幻想”。

最后,想对所有特需儿童家长说:你的孩子不需要“治愈”才能被爱,他们本身就值得被温柔对待。别让所谓的“希望”,把孩子推向更深的绝望。

责编:肖莎

——法治周末
联系koko官网下载
koko官网下载的版权所有 koko官网下载 copyrights © 2014- www.legalweekly.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治周末》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