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厂商钻了“形式合规”的空子
2025-08-21 15:07:50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吕维捷
近期,《法治周末》调查了电商平台低价驴肉乱象,现实令人触目惊心,同时也折射出食品行业市场监管与法律规制中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山东东阿县旭豪鑫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沈小旭”牌酱驴肉,不仅在网店的宣传页面上打着“自有农家牧场”“散养驴”的旗号,还以远低于市场合理价格销售。然而,记者经过实地调查后发现,这些驴肉绝大部分是外国冻驴肉,并非本地驴,其价格还远低于市场合理区间。然而,看似性价比超高,实则暗藏玄机。
从法律责任维度看,商家的宣传话术涉嫌双重违法:一方面,商家宣称“本地养殖驴”“现宰现煮”,实则并没用本地驴,大部分是来自国外冻驴肉,这种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涉嫌欺诈;另一方面,这种不实宣传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禁止虚假宣传的条款,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环境,损害了其他合规经营者的合法利益。
可面对这样的问题,地方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却以“检出驴性成分,未检出猪、牛、马、鸭性成分”认定其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甚至笃定:“驴肉绝对没问题!”
只要是驴肉就绝对没问题了吗?符合标准,就意味着产品绝对合格吗,就等于健康吗?
中国对于进口冷冻肉,尤其是驴肉有严格规范标准。目前,已获得冷冻驴肉产品输华资质的国家只有南美洲的巴西和秘鲁,而实际出口的只有巴西。
但据旭豪鑫公司负责人透露,他们销售的驴肉还有从临近某国输入的冻驴肉。那么,该国是否有驴肉的输华资质,驴肉进口有没有经过正规途径呢?
这些驴肉有多少来自于巴西,又有多少来自于与临近的某国?是走私还是赔本赚吆喝,情况究竟如何?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生产厂家均未能给出令人信服答案。
此外,对于为何能如此“物美价廉”,旭豪鑫公司负责人解释称,这得益于他的“一斤生驴肉出一斤半熟驴肉”的“秘方”工艺。
很明显,这种所谓的“秘方”已经违背了肉类加工的物理规律,负责人一再强调不能透露。
然而,根据《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应当掩盖食品腐败变质”“不应当掩盖食品本身或者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不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应当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应当在达到预期的效果下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用量”。商家所谓的“秘方”,有可能违反上述规定。
监管部门是否按照相关规定对该厂家产品进行食品安全质量检测了呢?可以看到,即便在消费者和媒体的反映下,监管也只停留在了“成分检测”上,既未向上追溯进口检疫流程,也未向下核查生产工艺,成了“半截子监管”。
食品安全是民生底线,市场公平是发展根基。低价驴肉乱象绝非孤立的商业问题,而是对现有监管体系与法律执行的考验。唯有让标准严起来、监管联起来、维权易起来,才能让“合规外衣”下的安全隐患无所遁形,让低价驴肉乱象彻底退场,最终让消费者买到“价实”更“安全”的食品。
(作者系北京市汉鼎联合律师事务所律师)
责编:肖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