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办创业补贴”是一种披着“服务”外衣的新型欺诈
2025-08-22 10:11:26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刘少华
“手把手教你申请创业补贴,补贴6w ”“要不要为了8万元的补贴去创业啊”“白嫖!刚毕业就用营业执照领了2万元的创业补贴”……《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一些社交平台上,这类“代办大学生创业补贴”的帖子层出不穷,瞄向怀揣创业梦想的大学毕业生。这看似“钱从天降”的机遇背后,却暗藏着一些中介精心设计的陷阱。不少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满怀希望入局后,不仅收不到分毫补贴,反而深陷消费纠纷,甚至面临法律风险。
国家设立创业补贴政策,本意在于破解大学生创业的资金瓶颈,降低创业门槛,提供切实的制度保障。然而,少数不法中介机构却打着“代办”的幌子,利用信息差和政策认知鸿沟,对初出茅庐的毕业生群体实施“精准围猎”。这已非简单的服务乱象,而是一种披着“服务”外衣的新型欺诈,不仅暴露出政策落地过程中的监管缝隙,更折射出青年创业生态中亟待弥补的“社会经验课”。
梳理此类骗局,其“钓鱼式”欺诈特征极为典型。中介机构惯用“内部渠道”“特殊关系”“包过承诺”等话术制造神秘感,辅以精心炮制的虚假成功案例营造可信假象,核心在于利用青年群体对政策细节的陌生与急于求成的心理。他们将本应公开透明、流程清晰的补贴申报程序,异化为需要“特殊运作”的灰色地带,甚至不惜教唆申请人注册空壳公司、伪造经营流水等材料。这种欺诈模式已形成严密产业链:前端借算法推送精准锁定目标人群;中端构建专业话术体系层层诱导;后端则可能涉及伪造公文、虚假交易等违法犯罪行为,形成闭环式收割链条。
代办创业补贴乱象折射出多重治理困境。在政策执行层面,部分基层部门存在“重发放轻监管”的倾向,将补贴审核简化为材料收集,忽视实质性审查。平台经济监管存在滞后性,算法推荐机制将虚假信息精准投喂给目标群体,形成“信息茧房”效应。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欺诈行为正在消解政策公信力,当真正需要扶持的创业者被贴上“投机者”标签,当政策红利沦为中介机构的“提款机”,最终损害的是整个社会的创新生态。
守护青年创业梦想,需构建多维防护网。政府端应建立全国统一的创业补贴查询平台,将政策条款、申报流程、审核进度全部数字化呈现,用技术手段挤压信息差空间。平台方需升级内容审核机制,运用ai识别技术拦截“代办”“包过”等关键词,建立虚假信息发布者信用黑名单。高校创业教育亟需补上“政策避坑指南”课程,通过模拟申报、案例解析等方式,帮助毕业生建立风险防范意识。监管部门更要重拳出击,对涉嫌诈骗的中介机构实施“穿透式”监管,将违法者列入行业禁入名单,形成“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震慑效应。
创业从来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更不应成为投机者设局围猎的赌场。当“95后”“00后”创业者带着“改变世界”的激情踏入商海,社会各界应当共同守护这份纯粹与热忱。政策红利要真正成为浇灌创新种子的甘霖,既需要制度设计的不断优化,更依赖每个市场主体对规则的敬畏与坚守。唯有构建起政府监管、平台自律、教育引导、个人防范的协同治理体系,才能让创业补贴回归扶持创新的本质,让青春梦想在法治轨道上扬帆远航。
责编:肖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