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假体检”要动真格-koko官网下载

koko官网下载  > 法治时评

对“假体检”要动真格

2025-07-24 13:58:33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一举两得 新华社发 程硕 作

□徐建辉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律师张晓玲在质疑爱康国宾体检机构涉嫌“漏检、误检”,事件引起广泛热议。

“年年体检正常,一查癌症晚期”——这样的新闻让人脊背发凉。虽然此事孰是孰非还需调查认定,但这并非孤例,多地曾曝出类似悲剧。体检本应是健康的“预警器”,如今却沦为形同虚设的“安慰剂”。各种形态的“假体检”正在以科学的名义,透支着人们对健康检查的信任。

“假体检”的病灶,藏在流水线式的敷衍里。一些体检机构为追求利润,将体检变成“走过场”: b超医生匆匆扫过屏幕,对微小结节视而不见;甚至存在“代检”“数据造假”等乱象。有患者反映,某体检中心的胸部ct报告永远是“未见明显异常”,直到在三甲医院复查,才发现早已存在的磨玻璃影。这种“只查不筛、只检不诊”的模式,让体检失去了早期发现疾病的核心价值。更讽刺的是,部分机构用低价套餐吸引消费者,却在关键项目上“偷工减料”,看似花了钱买健康,实则买了张废纸。

体检行业的异化,源于科学精神的失守。医学体检有严谨的逻辑链条:从项目选择到结果解读,每一步都需要专业判断。比如,肺癌筛查,低剂量螺旋ct对早期病变的检出率远高于胸片,但不少体检机构为节省成本,仍用胸片作为筛查手段,导致漏诊率居高不下。而对体检数据的分析,更需要结合病史、症状进行综合评估。现实中,很多体检报告沦为“数据堆砌”,既无异常指标的风险提示,也无进一步检查的建议,让消费者在“一切正常”的假象中错失最佳治疗时机。这种把严肃医学检查降格为“流水线作业”的行为,是对生命的漠视。

“假体检”的代价,最终由消费者用健康甚至生命偿还。癌症的发展有渐进过程,从癌前病变到晚期往往需要数年时间。若在体检中及时发现息肉、结节等癌前病变,通过干预可有效阻断癌变。但“假体检”制造的“健康幻觉”,让患者放松警惕。等到症状明显时,癌细胞可能已扩散转移,治疗难度陡增,费用飙升,生存率大幅下降。对家庭而言,这意味着从“平安是福”到“倾家荡产”的骤变;对社会而言,则是医疗资源的浪费和公众健康预期的崩塌。

规范体检行业,需出“组合拳”。监管部门应强化准入门槛,对体检机构的设备资质、医师资质进行严格核查,定期开展飞行检查,对弄虚作假者坚决吊销执照。行业协会需制定统一的体检标准,明确不同年龄段、不同风险人群的必查项目,杜绝“低价陷阱”。医疗机构自身要重塑责任意识,将“早筛早诊”理念融入服务,为消费者提供包含风险评估、健康指导的全链条服务。消费者也应提高警惕,选择有资质的机构,主动了解体检项目的针对性,不被“全身体检”的噱头蒙蔽。

体检不是“玄学”,而应是守护健康的科学防线。当每一份体检报告都经得起科学检验,每一次检查都承载着责任担当,才能让“十年体检无提示,一朝癌症已晚期”的荒诞剧不再上演。

责编:肖莎

——法治周末
联系koko官网下载
koko官网下载的版权所有 koko官网下载 copyrights © 2014- www.legalweekly.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治周末》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