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水光”暗藏风险,直播间不能成为医美乱象的温床
2025-08-25 17:16:10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宋林
近日,央视财经曝光了医美行业水光针的种种违规乱象,包括部分正规机构违规注射、无资质非法注射走私针剂、小红书成各类针剂违规代打接单平台、低价水光针陷阱等等。
一时间,医美安全问题再度引发广泛关注。水光针,是一种真皮内注射的医学美容疗法,通过将透明质酸等营养物质注射至面部真皮浅层,以起到提亮肤色、补水保湿,淡化细纹等功效。凭借着快速的变美效果和微创、恢复快等特点,水光针已成为入门级医美的热销项目,但随着市场扩大,其中的“变美陷阱”也层出不穷,代打就是问题之一。
在我国,注射类透明质酸按照三类医疗器械进行管理,生产和经营此类产品须取得相关资质。但据媒体报道,一些没有注射资质的生活美容店、工作室公然提供代打服务;在部分化妆品批发市场,违禁的水光针剂、麻贴等产品正通过各种渠道流向市场,小红书也成为了针剂违规代打接单平台。
除了这些线下非法场所外,最近,社交平台上流行的“居家水光”同样暗藏风险。在社交平台搜索“居家水光针”,相关笔记超万条。视频中,博主们展示自行注射的全过程:从冰箱取出针剂,用酒精棉片简单消毒面部,随后将针头刺入皮肤推注药液,全程不过几分钟,并宣称“看一遍就会打”。这看似降低了医美门槛,实则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水光针需破皮注射,消费者在非专业环境下自行操作,难以实现无菌环境,可能导致肉芽肿、过敏、感染、硬结,“烂脸”以外,还极易引发感染、血管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水光注射虽然看似简单,但也需要有资质的医生在正规医疗机构为用户进行操作。所谓“自己动手、安全便捷”的“居家水光针”,实为逃避监管的违规医疗行为。有法律专家也提醒消费者要特别提高警惕:“一些机构将医疗美容项目包装成家用产品,通过替换专业术语、简化操作流程等方式,刻意模糊医疗行为与日常护理的界限。”
根据我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水光针作为侵入性医疗美容项目,其核心产品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范畴,须取得械三批号。但这些所谓的“居家水光产品”,基本都为“妆字号”,根本不属于医疗器械,更遑论第三类医疗器械。
更令人惊心的是,这些“居家水光产品”正在直播间里被大肆销售,有主播甚至直播教授消费者“如何自己注射”。带货博主“居家自行注射”的演示行为,不仅突破了《医疗器械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更构成对非法行医的变相鼓励。
近年来,随着《医疗器械分类目录》调整等相关措施出台,包括“水光针”在内的多个医美项目纳入三类医疗器械监管,医美项目正逐步走向合规。但水光针代打、“居家水光”等乱象仍然存在,一方面要求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对市场违规经营行为的整治等,同时也对平台内容合规审查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利益驱动下,许多直播间即使违规也在持续运营中,继续带货“居家水光产品”等。平台还需要积极承担自身责任,比如,建立医疗器械销售白名单制度,对“注射”等关键词实施前置审核等,不能再纵容违规操作,漠视监管盲区。医疗之事无儿戏,还需要从源头出发,斩断直播间销售违规医疗产品的黑手。
责编:王京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