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身边的“隐形杀手”:危险化学品民用化-koko官网下载

koko官网下载  > 法治中国

​警惕身边的“隐形杀手”:危险化学品民用化

2025-09-25 14:34:25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在电商平台,金属钠被标注为“实验材料”,高浓度氢氧化钠被称为“手工皂原料”,氰化物则打着“电镀材料”的旗号销售。危险化学品的流通监管,面临着线上线下双重挑战


《法治周末》记者 高原

2025年9月18日,浙江省杭州市一片待拆迁区域的荒地上,52岁的涂女士踩中了一个白色塑料瓶,瓶内无色透明的液体迅速穿透她的鞋子与皮肤,侵蚀肌肉甚至骨骼。九天后,她因心肺功能衰竭不幸离世。

夺去她生命的,是本应受到严格管制的剧毒化学品——氢氟酸。在悲剧发生前,这种在《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中编号1650、俗称“化骨水”的危险品,在多家购物平台上可以买到。

涂女士的遭遇并非孤立的意外,如何将悲剧带来的警示转化为坚实的制度盾牌,已成为全社会的期待。这一期待,在立法动态中也看到了回响。

9月12日下午,中国人大网公布了《危险化学品安全法(草案)》二次审议稿,并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目录管理制度,并对举报违法行为或报告重大事故隐患的有功人员给予奖励。

这场意外与立法进程的碰撞,映射出危险化学品管理的紧迫性与复杂性。

“洗墙水”的危险秘密

杭州氢氟酸事件的勘查人员在事发地发现,另外两个相同规格的白色塑料桶也被遗弃在此,一个仍满装,另一个剩半桶,桶盖虽已锈蚀却仍紧拧着。

据调查,这处废墟上原来有一间平房。2013年至2015年间,曾有一位姓艾的老人在此居住。那三桶致命的氢氟酸,是他在城里从事外墙清洗工作的儿子暂时存放于此的。

2015年老人搬离时,这几桶危险的化学品被彻底遗忘,遗弃在了这片荒废的角落里。

那么,从事外墙清洗工作的工人为什么能轻易购得氢氟酸?

从安徽来北京打工的老魏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在自己二十四年的外墙清洗生涯里,氢氟酸这种“神器”他再熟悉不过。工友们私下都叫它“洗墙水”,是处理水泥或石材外墙“流眼泪”(即返碱)问题的“终极武器”。

老魏解释说,墙面一旦泛白成流水状,普通的清洁剂就没了辙,只有这种酸性溶剂能快速解决问题。

“见效快,便宜。”老魏总结出它的两大优势。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不用氢氟酸,就得动用打磨机,先磨再洗,费时费力;要是用其他替代的药水,一桶就要上千元,而25公斤装的氢氟酸原液,讲讲价二百多块钱就能到手。“都是出来挣辛苦钱的,哪个划算用哪个。”老魏说。

然而,这种“划算”的背后藏着巨大的风险。

老魏他们日常购买的,通常是浓度高达40%至60%的原液。使用前需要兑水稀释,比例全凭老师傅们的经验:“一般先多兑点水,不伤墙面,也不伤自己。要是洗不掉,再一点点加浓。常见的做法是将50毫升原液混入两三公斤清水中,这样调配出的溶液浓度约在1%到3%之间。”

问及危险性,老魏的语气显得举重若轻:“稀释过的,不小心溅到一点,也就是痛一下,戴好手套就没事。要是碰到没兑水的原液,指甲肯定保不住。你想啊,它能吃掉墙上十几年的老污垢,对人的伤害能小吗?”

真正让老魏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是他一位同事的遭遇。

那位工友在给大理石外墙除锈时,按照保洁用品店的推荐,使用了一种未标明成分的强力清洗剂。作业中,他并未察觉自己的手套破了一个小洞。直到手背传来灼烧感,他才用清水冲洗,当时只觉得轻微不适。可到了傍晚,疼痛感加剧,连夜赶去医院后才得知,清洗剂中含有氢氟酸。

“他给厂家打电话,对方只含糊地说含有‘少量’氢氟酸,到底多少不肯讲。”老魏叹了口气,“过去一个多月了,他的伤口还没好利索,说是指甲盖下面的肉都感觉空了一块。”

这个故事在工友间传开后,老魏每次拧开氢氟酸桶盖时,都会多一分小心。但他也无奈地表示,只要墙面“流眼泪”的难题还在,只要成本差距依然悬殊,这种危险的“洗墙水”恐怕就难以从他们的工作中消失。

据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急危重病中心9月18日发布的一篇科普文章,氢氟酸是一种在工业上广泛使用的无机酸,呈无色透明状,具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具有强烈刺激性和腐蚀性。

除了半导体清洗、玻璃蚀刻、石化催化等工业应用,部分家庭或个体使用的瓷砖、石材清洗剂、除锈剂等也可能含有氢氟酸或可释放氢氟酸的成分。接触氢氟酸的高风险职业人群有实验室操作人员、电子厂蚀刻工以及从事玻璃雕刻、空调维修、珠宝铸模等人群,更应规范防护。

与盐酸、硫酸不同,氢氟酸对人体的伤害机制极为特殊和危险。氢氟酸俗名“化骨水、氟酸、白骨酸”等,是最危险的化学品之一。

不过,这个在医学文献中描述清晰的作用机制,对于老魏而言,却是指缝间偶尔传来的那阵“痛一下”的灼烧感,和工友“肉感觉空了一块”的伤口。

换个名字,线上仍能买到

事故发生后,现在在电商平台上检索“氢氟酸溶液”等关键词,已无法找到相关产品。不过,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玻璃雕刻剂”,依然能跳出销售链接。

商品图片展示着精美的玻璃工艺品,描述中强调“操作简单、效果出众”。如果不仔细查看成分说明,很难发现这些产品的主要成分其实是氢氟酸。

这些商品描述中,氢氟酸被包装成“玻璃雕刻剂”“金属清洗剂”或“陶瓷去污剂”。一家店铺在商品详情中写着:“可用于去除釉字、彩虹斑、玻璃雕刻、酸洗金属。”使用说明简单到只有“戴好手套”四个字,注意事项中轻描淡写地提示“不可与皮肤直接接触”。

更令人担忧的是,购买这些危险化学品几乎没有任何门槛。不需要提供任何资质证明,不需要说明用途,就像购买普通日用品一样简单。有商家甚至在页面底部用小字标注:“买家拍下即默认具备化学常识。”

这种规避监管的手段在电商平台相当普遍。

在北京市朝阳区一所科研机构工作的范晨告诉记者:“氢氟酸确实有民用用途,比如在玻璃工艺、金属加工等领域。但问题在于,这些所谓‘民用’场景的边界非常模糊。”范晨说,“同样浓度的氢氟酸,在工厂里由专业工人操作,与普通人买回家中使用,风险等级完全不同,但现在我们的监管没有区分这种差异。”

氢氟酸只是危险化学品民用化的冰山一角。在同样的电商平台上,还可以轻易买到氰化物、高浓度硫酸、金属钠等危险化学品,他们都打着“实验试剂”“工业原料”的旗号被销售。

今年4月,广东省广州市一名15岁男孩在网上购买金属钠进行“实验”,在操作过程中发生爆炸,造成严重烧伤。

在电商平台,金属钠被标注为“实验材料”,高浓度氢氧化钠被称为“手工皂原料”,氰化物则打着“电镀材料”的旗号销售。

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目前我国《危险化学品目录》收录了2800多种危险化学品,其中剧毒化学品有148种。

然而,规范性文件对“民用”的界定却相当模糊。《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规定,个人不得购买剧毒化学品和易制爆危险化学品。但对于其他危险化学品,只要经营者取得许可证,就可以向个人销售。

“危险化学品与民用化学品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同样的化学成分,在不同浓度、不同使用场景下,其危险程度截然不同。”范晨说。

监管面临线上线下双重挑战

正是这种界限的模糊性,成为了现实中监管困境的根源所在。据了解,目前危险化学品的流通监管,面临着线上线下双重挑战。

在线下,传统的监管方式主要依靠定期检查和许可证管理。“我们对正规化工企业的监管已经比较成熟。”一位应急管理系统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但对于这些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的小规模交易,确实存在监管盲区。”

线上销售的分散性、隐蔽性也给监管带来了巨大挑战。

该工作人员举例,例如一个在浙江注册的商家,可能将货物从广东发出,买家遍布全国各地。这种跨区域的交易模式,让属地监管原则难以有效落实。

“我们不是没有发现这些问题。”他表示,“但查处起来面临诸多困难。首先需要确定管辖权限,然后要固定证据,最后还要进行危险化学品的鉴定和处理。整个过程耗时耗力。”

危险化学品监管涉及应急管理、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等多个部门,这种“多头管理”的格局在实践中往往导致“无人负责”。

“有一次危险化学品专项整治行动中,各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特别明显,应急管理部门关注企业资质,市场监管部门检查产品标签,交通运输部门核查运输资质,却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像盲人摸象,每个部门都只看到问题的一部分,很难形成监管合力。”上述工作人员坦言。

此外,危险化学品的处置也是一个难题。

“查获危险化学品后,如何安全处置是个大问题。”上述工作人员表示,“需要专业的处置场所和设备,这些在很多地方都不具备。”

这种治理困境在城乡接合部尤为明显。待拆迁区域、废弃厂房等管理真空地带,往往成为危险化学品随意丢弃的“重灾区”。

查处过程的艰难,还仅是危险化学品管控在操作层面面临的挑战。在公共管理学者看来,更深层次的系统性漏洞在于未能实现全链条的闭环管理。

相比购买,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智慧应急管理学院执行院长赵来军更担心的是危险化学品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废弃物的处置。他表示,对于氢氟酸等对人体健康安全危害极大的危险化学品,要建立严格的追索台账,明确产品从哪儿来、卖到哪儿去。

赵来军说:“化工企业是一个经营单位,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弃物处置,知道要找哪些有资质的企业做无害化处理、有固定的处理渠道,并且这些工作人员有专业知识,环保部门或者安监部门也有检查。”

“但是危化品进入到千家万户就不一样了,普通人有时候‘无知者无畏’,监管难度也比较大。所以,一是源头上控制,不让大家接触到;二是要提高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购买时就告知危险性有多大、使用之后要找相关部门处置。”赵来军说。

事实上,针对危化品市场乱象,早在2022年,应急管理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邮政局等七部门就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互联网销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通知》,明确电商平台不得为平台内经营者提供危险化学品销售信息发布服务,禁止个人在互联网上发布危险化学品销售信息。赵来军说:“有些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有安全生产许可证、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经过备案之后,它是可以在本企业的网站发布危险化学品销售信息的;但是在电商平台不允许进行这些业务。此外,快递环节虽然快递员要验视货物,但我国《危险化学品目录》包含2828种危险化学品,大部分快递员不了解是不是危险化学品,所以要源头治理,从发布信息开始就把它控制住。”

相关立法正在完善

涂女士的不幸遭遇发生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危险化学品安全法(草案二次审议稿)》正在公开征求意见。

草案二审稿明确提出要对危险化学品实行“电子标识和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和监控”。这意味着未来每一批危险化学品的生产、流通、使用和处置都将有迹可循。

草案二审稿还强化了电商平台的责任,要求平台对危险化学品销售行为进行严格审核和监督。同时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最高罚款金额提高到200万元。

在地方层面,各地也已经开始探索危险化学品监管的创新实践。

9月12日,北京市经开区对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及入驻企业开展了危险化学品“打非治违”联合行动。这次行动的特点是“多部门联动、全链条排查”,应急管理、市场监管、公安、环保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组,对园区内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使用、处置等各环节进行了全面检查。

次日,内蒙古自治区启动了对全区288家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生产企业的全覆盖隐患排查。这次排查运用了无人机巡查、在线监测等科技手段,建立了“一企一档”的隐患排查台账,并对发现的问题实行“销号管理”,确保整改到位。

这些措施显示出监管正在收紧的趋势。

与此同时,行业自律也开始发挥作用。在涂女士事件曝光后,多个电商平台主动下架了氢氟酸销售链接,并加强了对危险化学品商家的审核。

赵来军认为,法律在不久的将来落地后,更安全有效的危险化学品管理也将通过责任的明晰和衔接得以实现。

赵来军说:“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经营、废弃物处置六大环节中,每一个环节都涉及不同管理部门,比如应急管理、生态环境、公安、市场监督等。期待《中华人民共和国危险化学品安全法》出台之后,对各个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的界定,特别要求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和联合执法,必须进行全链条、无缝隙化的管理。”

责编:肖莎

——法治周末
联系koko官网下载
koko官网下载的版权所有 koko官网下载 copyrights © 2014- www.legalweekly.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治周末》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