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无权动用“数字私刑”
2025-09-25 14:50:08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打击“人肉开盒”行为。 新华社发 朱慧卿 作
□徐刚
只需要一个名字,就可以“开盒”一个人过去5年的个人信息。据9月21日央视新闻报道,近年来,“开盒挂人”正成为一种新型网络暴力。被“开盒”人往往会遭遇网民的侮辱谩骂、造谣诋毁,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也会遭到陌生人轮番“轰炸”。
从身份证号到家庭住址,从社交账号到消费记录,这些本应被严密保护的信息,正在成为网络暴力产业链上的“商品”。央视新闻最新披露的“开盒挂人”黑色产业链,不仅撕开了网络空间法治建设的伤疤,更暴露出数字时代公民权利保护的紧迫性。
“开盒”之害,在于其将个体置于无处遁形的恐惧之中。个人信息本应受到法律严格保护,但一些不法分子却将其明码标价,30元至200元即可购买一条完整信息,再经层层转卖,形成黑色产业链。云南省昆明市警方查处的一起案例中,嫌疑人不仅非法获取信息,还公然在网络发布“全网最低价”广告,其嚣张程度令人咋舌。更值得警觉的是,当事人被抓获时竟称“还想考公”,这种对法律底线的漠视,折射出部分群体法治意识的严重缺失。
个人信息保护法和网络安全法虽明确禁止非法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但“开盒”暴力依然屡见不鲜。现实而言,由于证据固定难、跨平台追踪难,不少“开盒”行为仍游离于惩罚之外。一方面,施暴者常使用境外服务器或虚拟身份规避侦查;另一方面,部分社交平台对信息交易缺乏有效识别机制,对“挂人帖”的审核往往滞后,甚至以“用户自发行为”推卸责任,为非法信息发布提供了温床。
此外,部分“开盒”行为已从个体泄愤演变为有组织的网络暴力工具。它常与“挂人”“网暴”结合,形成舆论绞杀。被“开盒”者轻则遭受辱骂、造谣,重则失去工作、陷入抑郁,甚至危及人身安全。这种“数字私刑”不仅伤害个体,更破坏网络空间的公共性与安全性。当人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被“开盒”对象,社会信任基础将被严重削弱。
破除“开盒”困局,需要构建全方位的治理体系。在法治层面,应推动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实施细则落地,明确“开盒”行为入罪依据,对数据黑产实行“全链条打击”。参考欧盟《数字服务法》经验,可要求平台对重复实施网暴的用户实施“永久封禁 信用惩戒”。
技术治理层面,需建立“数据防火墙”。国家数据局应牵头构建公民信息溯源系统,对异常数据调用实施实时预警。某安全团队研发的“隐私哨兵”系统已能识别98%的“开盒”攻击模式,这种技术应纳入平台强制标准。
伦理建设方面,需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杭州某中学开展的“数字公民”课程,通过模拟“开盒”攻击场景,使学生深刻理解隐私保护的重要性。这种教育创新值得在全国推广。
技术越是发达,越需要守护人性的温度;数据越是海量,越要坚守法治的尊严。对“开盒”这类践踏隐私、煽动暴力的行为,必须亮明态度:严惩不贷,绝不姑息。唯有以法治之力筑牢个人信息防护网,才能让互联网真正成为清朗空间,而非暴力温床。
责编:肖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