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隐形旅游陷阱,需织密全景式监管网
2025-09-25 16:02:04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汪昌莲
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公布了2025年第三批旅游市场强制消费问题典型案例,共16宗。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案例相比,此次公布的16宗案例中,不少涉案企业和个人采用了新型违规手段:如将购物场所包装成“非遗博物馆”等“景点”,虚构“文旅补贴”等政府背景噱头等,相较于以往,这些案例显示出违规手段更加隐蔽、线上线下融合度更高的新特点。(9月21日《中国青年报》)
旅游,本应是一场愉悦身心的美好体验,然而,隐形旅游陷阱却随时可能破坏游客的出行兴致。从强制消费的隐秘诱导,到景点服务质量的虚假宣传;从价格欺诈的模糊手段,到旅游合同中的文字陷阱,这些隐形旅游陷阱,令游客防不胜防。要防治这些问题,必须织密全景式监管网。
应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让监管有法可依。目前,我国虽然已有一些旅游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对于隐形旅游陷阱这种新型问题,仍存在一定的监管滞后性和不完善性。因此,应及时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旅游经营者的责任和义务,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于强制消费、虚假宣传等行为,要制定具体的处罚标准,提高违法成本,让不法分子不敢轻易越雷池一步。
强化多部门联合执法,是杜绝此类乱象的关键一环。旅游涉及多个领域和部门,仅靠一个部门的力量,难以实现全面有效的监管。市场、物价、旅游、公安等部门应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形成监管合力,定期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检查,对旅游景点、旅行社、酒店等进行全面排查,及时发现和处理隐形旅游陷阱。同时,各部门要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协作,提高监管效率,避免出现监管空白和推诿扯皮的现象。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监管效能,也至关重要。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为旅游监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可建立旅游市场监管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旅游市场动态收集和分析游客的投诉和反馈信息,及时发现潜在问题。通过在线监测系统,对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实时监督,如对旅游产品的价格、服务质量等进行监控,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进行处理。
加强社会监督,形成共治格局,不可或缺。游客是旅游市场的主体,也是隐形旅游陷阱的直接受害者。要鼓励游客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对遇到的旅游陷阱进行投诉和举报。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对旅游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曝光,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此外,旅游行业协会,也应加强行业自律,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引导旅游企业诚信经营。
防治隐形旅游陷阱,织密全景式监管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游客打造一个透明、公正、安全的旅游环境,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放心、舒心、开心。
责编:肖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