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年人远离“猎老”直播间
2025-07-31 15:27:51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丁慎毅
最近,央视《财经调查》栏目曝光了“私域”直播坑老乱象,不少商家打着“银发经济”的旗号,通过微信群、小程序等封闭场景,对老年人实施精准诈骗。从“香山真选”的“磁悬浮鞋垫包治百病”到“御弗堂”的“固本明目颗粒”眼科类药品,这些骗局不仅让老年人损失了养老钱,更撕裂了家庭信任关系,令人痛心。
这些藏在微信群里、小程序里的“私域”直播间,像一个个精心布置的猎场。主播们举着“银发经济”的幌子,用的却是“亲情牌 健康焦虑 财富神话”的老套路。更令人忧心的是,这些骗局正在迭代升级——从卖假药发展到“金融理财”,从个体行骗进化到产业链作案。
治理这一乱象,需要一套组合拳,让老年人远离“精准收割”,真正享有安心、舒心的晚年生活。
第一拳要打在技术的“七寸”上。这些直播间敢如此嚣张,就是吃准了“链接两小时失效”“聊天记录自动销毁”的监管盲区。治理这种“数字游击战”,不能总让老年人当“人肉取证机”。该像食品安全追溯那样,强制平台留存直播数据,哪怕群解散了,后台“数字脚印”也得留着。北京互联网法院最近判的一个案子很有启示:认定平台明知商家卖假药还提供技术服务,要承担连带责任。这记警钟该让所有平台清醒了。
第二招,得让监管长出“牙齿”。现在很多骗子玩“跨省套娃”——a地注册公司、b地直播带货、c地发货收款。深圳查处的某个案例里,一个团伙竟在全国设了23个马甲公司。建议学习交警查酒驾的“异地用警”模式,组建跨区域执法专班,对这些“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骗子围追堵截。更关键的是要堵住法律漏洞,比如把“冒充医务人员”单独入刑,让“御弗堂”们不敢再穿上白大褂演戏。
但最狠的杀招,或许是让骗子无“老”可骗。一些社区建立了“银发反诈联盟”,成员多是退休教师、老社区干部等。比如,有的编创《防骗三句半》:“鸡蛋免费不能领,领了就要买仪器;干儿干女叫得甜,转头要你养老钱。”这种“老人劝老人”的效果,比子女说教管用十倍。杭州某社区更聪明,把反诈宣传揉进广场舞、合唱团,老人们边活动边学防骗知识,比开讲座生动多了。
说到底,这些直播间能趁虚而入,是因为戳中了两个痛点:老年人对健康的焦虑,还有那份说不出口的孤独。笔者采访过一位追回骗款的老人,他的话让人心酸:“我知道可能是骗局,可人家每天嘘寒问暖,就算花钱买陪伴吧。”这提醒我们,在严打之外,或许该在社区搞些“代际茶馆”,让年轻人教老人用手机时,也听听他们的人生故事;子女给父母换新手机时,不妨多装几个正规购物app,用优质服务挤走劣质骗局。
老话讲“骗术怕见光”。最好的“防骗神器”,永远是真切的陪伴与社会的温度。这需要把法律的探照灯照进私域直播的暗角,编织起社区工作者、子女、老伙伴们的守护网,让老人们的手机屏不再只有带货主播的浮夸表演,还有子女发来的孙辈视频、社区活动的温馨提醒,如此,那些“猎老”的直播间,自然就会失去生存的土壤。
责编:肖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