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法律底线,拒绝“背调”侵权
2025-07-31 15:28:41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杨贤云
近年来,随着市场主体增加、人才流动加速,背景调查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招聘流程中,调查的内容与维度也愈发宽泛。这让不少劳动者心生困惑:背景调查的边界究竟在哪里?若因背景调查侵犯个人权益,又该如何应对?近日,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求职者主张背景调查未核实信息真假侵害其名誉权,起诉要求背景调查公司赔偿的案件。(7月27日《法治日报》)
当一家企业为核查求职者“是否有熬夜习惯”而调取其近半年外卖订单记录时,当用人单位以“背景调查”为名搜集员工社交平台私密动态时,这种越界的“滥调”早已偏离了调查的初衷,沦为侵犯公民权利的隐形利器。在人才流动日益频繁的今天,背景调查本是企业规避风险、保障用工安全的必要手段,但任何权力都应有边界,调查行为一旦突破法律红线,就可能演变为对隐私权、个人信息权益的公然侵害。
背景调查的合法性应基于“目的正当”与“范围必要”。企业核查学历、履历属合理维权,但超需求收集健康、家庭等无关信息则违法。现实中,部分企业或机构为求“全面”,非法获取征信、医疗等隐私数据,这种将企业利益凌驾于个人权利之上的行为,终将得不偿失。
更值得警惕的是,“滥调”行为不仅侵害个体权益,更会破坏社会信任基石。当劳动者发现自己的私人生活被雇主“全景式监控”,当求职者因一次无关痛痒的过往经历被莫名拒录,职业市场的公平性与安全感便会荡然无存。近年来,多地出现因企业非法调查引发的侵权诉讼,有的企业因调取员工非工作时间行踪被判决赔偿,有的调查机构因贩卖个人信息被追究刑事责任,这些案例都在警示:滥用调查权,终将付出法律代价。
划定调查的“楚河汉界”,需要多方协同发力。立法层面应进一步明确背景调查的范围清单与禁止性规定,让企业清晰知晓“可为”与“不可为”;监管部门需加强对第三方调查机构的资质审核与过程监管,对非法调查行为“零容忍”;企业更应树立“合规调查”意识,建立内部审核机制,将调查范围严格限定在与岗位直接相关的事项上。唯有让调查行为始终在法律框架内运行,才能实现企业权益与个人权利的平衡。
背景调查的本质,是对“人与岗”适配性的理性验证,而非对个体隐私的无边界窥探。守住法律底线,拒绝“滥调”侵权,既是对劳动者基本权利的尊重,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毕竟,一个健康的职业环境,从来不是建立在对个体权利的漠视之上,而是植根于规则与尊重共同构筑的土壤之中。
责编:肖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