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融入法律服务,法律人如何应对?-koko官网下载

koko官网下载  > 互联网事

ai融入法律服务,法律人如何应对?

2025-03-03 15:18:09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法治周末》记者 管依萌

2月27日,由盈科北京新联会、盈科数字经济研究会联合主办,北京市盈科(丰台区)律师事务所承办的ai大模型deepseek法律应用趋势研讨会举行。会议聚焦ai大模型(如deepseek、chatgpt、kimi、豆包等)在法律服务领域的应用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重点讨论律师的法律文书撰写、法律咨询、合同审查等场景中的应用及趋势。

会上,北京律师协会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专委会副主任、中关村abi专家委员会委员王风和表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法律服务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深刻改变行业生态,但也引发诸多值得关注的议题。

ai重塑法律服务

“北大法宝”法律实验室创始人美国杜兰大学法学博士张力行在会上指出,chatgpt作为通用ai大型语言模型,能够有力地协助法律从业者提升工作效率,在法律研究、法律咨询和解答、法律文件生成和翻译及法律灵感、创意和知识涌现等方面都能发挥显著作用。

未可知ai人工智能研究院专家王芸谈到,目前ai在法律文书自动化、法律咨询与检索、司法辅助与决策支持等场景开始运用。利用ai大模型,如得理法律、法信基座等,能够自动生成起诉状、答辩状等常见法律文书,极大提高起草效率。通过对历史判决数据的深度分析,ai能够预测当前案件的胜率,为律师制定诉讼策略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王芸指出,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在法律服务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从文书自动化到智能咨询,再到司法辅助,这不仅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同时也为律师和法官提供新的职业发展机会和挑战。

王风和认为,ai对法律服务进行了重塑。具体表现为:法律咨询服务在线化。虚拟助手能实时解答法律问题、解读法规,增强了法律服务的可达性;ai 合同处理智能化。可自动审查条款、定制化生成合同,提高法律工作效率,降低风险;案件预测与司法辅助。基于历史数据预测判决结果,辅助法官和律师优化策略。

“在使用chatgpt时,法律从业者需具备提示、识别、验证、对齐四大能力,将ai定位为一个辅助工具,避免产生过度依赖。”张力行表示,律师可以结合实际需求,在自动化文书撰写、争议焦点识别、案例库构建、在线调解、智能裁判、多语言支持等方面灵活运用chatgpt来提高案件处理效率,提升工作质量,为当事人提供更好的法律服务。

ai法律服务存风险

然而ai技术并非无所不能,它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王芸直言,ai融入法律服务存在潜在挑战,包括隐私泄露风险和算法偏见问题。法律数据包含大量敏感信息,必须进行严格的数据脱敏处理和合规审查,保障数据安全和当事人隐私。由于训练数据可能存在隐含偏见,需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并纠正算法偏见,确保ai决策公正性。

王风和表示,ai提升法律服务效率,让从业者从重复性任务解脱,专注高价值工作。但法律人需掌握技术技能,以适应智能化工具,确保服务准确合规,这加剧了技术熟练度和专业能力的双重竞争。

“在技术接入、使用能力和数字素养等方面存在差异,影响不同群体获取法律服务的公平性。科技巨头掌握ai技术,可能引发法律服务行业垄断,中小律所面临生存挑战。”王风和说,中小律所和乡村地区因ai技术使用差距,加剧“技术鸿沟”,导致资源不均;城乡数字基础设施和法律服务资源不均衡,使欠发达地区居民难以获得高质量法律服务;老年人和弱势群体因数字素养不足,使用智能法律服务存在障碍,加剧社会不平等。

同时,法律服务“去人化”会带来一定风险。王风和表示,ai可能被误用为免责任工具,掩盖不当行为,引发法律与道德困境。处理敏感案件时,ai无法提供人文关怀,影响公正与关怀的平衡。当ai出错或引发法律问题,开发者、运营方和用户之间的责任归属难以确定,伦理冲突时的最终责任承担也存在难题。

王风和总结,ai法律服务存在技术局限性、数据隐私与安全、法律责任界定、伦理道德问题以及法律法规适应性不足等。其中,合规风险与法律冲突体现在数据隐私与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算法责任界定等方面,如数据收集处理可能泄露隐私,生成式ai创作可能涉及著作权侵权。

如何推动ai在法律领域应用

王芸指出,随着ai技术在法律领域深入应用,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成为确保技术健康发展的关键。我国应加快相关立法进程,明确ai在法律服务中的权利义务、责任界定等问题。

“推动建立统一行业标准对规范 ai 法律服务应用至关重要。”王芸表示,行业协会和监管部门应共同努力,制定涵盖数据安全、算法质量、服务规范等方面的行业标准,促进市场有序竞争和健康发展。

王芸补充道,ai融入法律服务面临隐私泄露、算法偏见等问题,要求采取严格数据脱敏处理和动态评估机制,确保ai决策公正性和数据合规性。法律从业者和技术开发者应密切合作,共同应对合规挑战,推动ai技术在法律领域合法、安全、高效应用。

如何应对ai带来的技术偏见与歧视、数据隐私与知情权、ai出错的责任归属困境及透明性与可解释性等问题?

王风和认为,要优化数据与算法,减少ai偏见,增强其可解释性,如开发法律推理逻辑的可视化工具;需通过数据匿名化与本地化存储降低隐私风险;行业组织需要相互协作与标准制定,如ai伦理与技术标准构建、律师协会参与ai认证;制定法规,明确生成内容时开发者、运营者及用户的责任范围,保障权益;建立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形成司法、网信、科技等部门合作监管体系,保证ai服务的法律合规与安全。

王风和指出,ai在法律领域应用有效率优势,但生成内容真实性不容忽视。律师需承担对ai生成内容的审核、验证和职业伦理责任,同时要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框架,提升律师技术素养,建立标准化流程。用户要了解ai建议的局限性,避免盲目依赖,复杂问题寻求专业律师帮助;增强法律和隐私保护意识,避免输入敏感信息。服务提供者需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风险防范体系。

王芸鼓励法律从业者积极拥抱ai技术,加强学习和创新,共同推动法律服务行业的转型升级,为社会提供更优质、高效、公平的法律服务。

责编:王京仔

——法治周末
koko官网下载的版权所有 koko官网下载 copyrights © 2014- www.legalweekly.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治周末》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