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短视频乱象何时休-koko官网下载

 剧本短视频乱象何时休-koko官网下载
koko官网下载  > 互联网事

剧本短视频乱象何时休

2024-11-15 15:01:05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法治周末》记者 管依萌

“8个瑞士卷怎么分?”近日,该视频冲上了热搜。

视频记录了一名博主与其丈夫的一次争吵:家里买了一盒瑞士卷,总共8个,女儿吃了2个、儿子吃了2个、丈夫吃了2个。夜深孩子们都睡了以后,她拿出剩下的2个瑞士卷自己吃,还没进嘴里,就遭到了丈夫的一顿批评,理由是家长应多以身作则多吃正餐少吃零食,而且如果妈妈吃了,孩子就没得吃了。

视频发布后,引发网络热议。很多网友怀疑视频是剧本摆拍,通过挑起对立和矛盾来博取流量。

该博主11月3日发文回应,她和丈夫最近矛盾确实有点多,视频是真实的,因不想继续传播负能量,所以就删除了。

发生在家庭内部的“8个瑞士卷事件”,其真假暂无定论,也难有定论。但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快速兴起,短视频制作和发布门槛较低,为滋生造假短视频提供了土壤。

虚假剧本短视频层出不穷

“嫁出去的闺女就不能回家探望。”短视频里,一名年纪稍大的女性对着另外一名年轻的女性说。起因是年轻女性的父亲住院,她想要回家探望,却被婆婆阻止。

《法治周末》记者发现,此类渲染婆媳矛盾的视频在短视频平台上非常火爆。同样火爆的题材还有家庭冲突、“小三”上位、假扮外卖员等。此类视频大多未标明“剧情演绎”等相关提示,模糊真实与虚假边界以博人眼球。

最近,一系列外卖骑手与顾客吵架、砸外卖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扩散。10月2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网警发布处罚结果,为假扮外卖骑手摆拍虚假视频吸粉引流,造谣者王某某等4人已被公安机关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据警方调查,王某某曾从事外卖骑手职业,爱刷短视频的他在离职后便做起了“网红梦”。为博眼球达到吸粉引流带货牟利的目的,王某某效仿一些网红短视频,他穿上美团骑手工作服,找来网上结识的好友黄某某、梁某某及余某某等人参与演绎拍摄短视频。内容主要以虚构摆拍“外卖骑手与顾客吵架、男女对立、卖惨”为主。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王某某等4人就摆拍发布了71个虚假视频,总点赞数达39.6万,播放量超1000万,转发量超10万。

而此类假冒外卖骑手身份、进行虚假摆拍视频的情况并非近期才出现。去年8月,云南昆明女骑手深夜送餐,车辆被盗后大哭的短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据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消息,经昆明警方核实,“深夜外卖姐姐送餐下楼发现车被偷了”的网传视频,系由网民周某某等三人策划拍摄。周某某等三人后被警方依法处以行政拘留。

在法国巴黎拾到小学生秦朗丢失的作业本、美女顾客在便利店购物时多扫了4770元,大家快来帮忙寻人、怀孕5个月的博主相亲找“月薪2万 ”老公……虚假短视频翻车频现。这些乱象折射出不少网红通病——为靠剧情获取流量,不惜捏造事实、愚弄公众,甚至还触犯了法律红线。

对此,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数智化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李悦表示,此类事件反映出部分自媒体创作者为了吸引流量,利用夸张、虚构的内容来博取关注。尤其是在家庭矛盾或社会热点的议题中,虚构内容容易引发关注和情绪共鸣。

低风险、高回报

“对于博主来说,录制剧本短视频博流量是一件低风险、高回报的事。”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志广表示,剧本短视频频现有两个原因:利益驱动、行为成本低,“网络时代,流量就是金钱,但现在的网络自媒体行业已经趋近于饱和,有些博主为了博取流量、吸引眼球剑走偏锋,编造剧本录制短视频。这种剧本的内容往往是基于社会热点矛盾创作的,利用网民的心理,引发网民的热烈讨论从而带来高热度、高收益”。

他补充到,尽管一些平台对于内容的监管越来越细化,但处罚通常具有危害程度的要求,只限于特别恶劣或者造成严重社会后果。这类做剧本、造剧情以形成极强戏剧张力来夺取用户注意力的内容创作,是否存在违规本身难以识别,内容违规也是比较隐蔽的,监管十分困难。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短视频以其“撕开即食”“方便入口”的特性,成了人们碎片化时间里的娱乐消遣。

由中国网络视听协会编制发布的《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10.74亿。其中,2023年我国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为151分钟,这表明用户普遍对短视频的依赖程度较高。

而剧本短视频会造成很多不良影响。

李悦指出,剧本短视频内容传播可能会误导公众认知,“虚构的家庭或社会事件容易误导公众情绪,加剧对特定群体的偏见或误解。这不仅会影响社会对家庭关系的认知,还可能强化不良的社会观念”。

此外,还会恶化网络生态。李悦认为,通过虚构情节吸引流量的行为可能导致内容生态变得低质化,影响网络舆论环境的健康发展。不仅如此,剧本短视频还会扰乱社会秩序。如果虚构内容涉及敏感或公共政策话题,可能进一步扰乱社会秩序,引发公众对真实事件的关注度下降,影响对社会事件的理性判断。

李志广补充说,剧本短视频会透支社会信任。“真情实感”的网民在得知其是假的之后往往十分受伤愤懑,导致信任透支。此外,还易激化社会矛盾。剧本的内容往往是基于较为显化的社会矛盾,因为这样才有流量,而创作这种视频、引发网友讨论则更会激化矛盾,助长戾气,恶化社会氛围。

“剧本短视频容易助长不良的社会风气。”李志广告诉记者,一些博主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利益,则其他博主就会争相效仿,有些人的方式方法就会更加出格,很可能妨害公序良俗,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危害社会管理,越过法律红线,涉嫌行政违法甚至是刑事犯罪。

作者、平台、监管部门要各司其职

李悦认为,作为内容的发布者,在享有言论自由的同时,作者也应为发布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责任,特别是在涉及家庭矛盾、社会热点等容易引发情绪共鸣的敏感话题时,更需谨慎。作者不应利用虚假或半虚假的内容来获取流量,而应注重内容的真实性和社会责任感。为避免公众因虚构或夸张的内容产生误解,作者可以通过标注“虚构”或“演绎”等标签,使观众清楚区分内容的真实性。这种标注不仅有助于维护观众的知情权,还保护了言论自由的合理边界,使表达不至于对社会产生误导,实现了言论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平衡。

作为短视频内容传播的重要载体,李志广认为平台承担着重要的审核把关责任。首先是事前审查的责任,作为内容审查的主体,平台应当积极响应监管需求,主动承担审查义务。其次是事后救济的责任,对于已经发布的“漏网之鱼”不良视频,平台具有防止不良内容扩散、防止负面影响扩大的责任,对不良视频要及时进行下架等处理,对作者进行警告。

此外,平台有责任与作者和用户形成有机互动。李志广说,平台要规范与作者之间的合同,向作者阐明创作短视频的行为边界,强调违约违法的后果,构建完善的用户投诉反馈的渠道。平台要主动建立短视频社区伦理政策,通过细致的、考虑全面的文本,明确视频内容生产者的行为界线。还要建立、优化用户投诉、作者申诉、平台处理的程序。

李悦建议,平台要加强内容审核与标签标注;对于多次违规、利用虚假或夸张内容进行恶意炒作的账号,平台应采取限制营利权限、清除粉丝增长等措施,必要时对严重违规者进行禁言或封号处理,并将违规情况报备至监管部门;平台和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创作者进行合规意识教育;平台应建立便捷的公众举报渠道,鼓励用户举报虚假内容。同时,应通过推荐算法增加辟谣信息的传播,提升辟谣效果,确保公众在接触到争议信息时,能同步获取权威辟谣。

监管部门则需履行属地管理责任,对自媒体平台进行严格的日常督导和检查。李悦说,监管部门应当对平台未严格履行审核责任或存在内容造假行为的情况,及时介入并施行处罚。同时,通过对典型违规案例的曝光,警示其他平台和创作者履行自我管理职责,共同维护网络生态。

面对实践中层出不穷的种种问题,李志广建议,需要进一步完善立法与强化司法,还要加强行业自律,监管部门应当提升跨平台、跨部门、跨地区等综合治理能力,从更高层次统筹协调各平台之间的合作,共同预防网络乱象的发生。同时,监管部门应根据短视频内容的性质和影响程度,实施分类分级监管。还要积极推进监管的常态化、普遍化,对短视频平台进行日常巡查和定期检查,确保平台履行好主体责任。另外,监管部门还应加强与司法机关联动,完善网络治理机制。

责编:王京仔

——法治周末
koko官网下载的版权所有 koko官网下载 copyrights © 2014-2023 www.legalweekly.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治周末》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