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员工赋能千行百业,是助力还是替代?
2025-02-27 11:24:49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视觉中国供图
《法治周末》记者 王京仔
公文处理效率提升90%、执法文书秒级生成、民生诉求分拨准确率提升25%……近日,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上线福田区政务大模型2.0,基于deepseek开发的首批70名ai数智员工已上岗。
“ai公务员”上岗的消息迅速引起热议,事实上,ai员工早已有之,但随着国产大模型deepseek的崛起,加速了各个行业对ai智能体的应用,ai员工进一步赋能千行百业。
ai主播、ai助教、ai医生……在deepseek被引入来提升各行业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再次引发不少网友对于“ai是否会替代人类”等职业前景的担忧。
ai员工在政务中的辅助定位
在深圳市福田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的办公区内,每名工作人员都配备了基于deepseek开发的人工智能办公系统,只需简单下达任务指令,系统便能在数秒内响应需求。
此次首批上线的70名“ai数智员工”,除了拥有deepseek的通用功能外,还结合各部门单位实际业务流程,量身定制了个性化智能体。每名“ai数智员工”对应一个账号,它们分布在全区35家政务单位,覆盖240个政务工作场景,涵盖公文处理、民生服务、应急管理、招商引资等领域。
以“行政处罚决定书”功能为例,工作人员在系统对话中上传一份“案件单位负责人集体讨论笔录”后,不到10秒,“ai数智员工”就可以生成一份行政处罚决定书。
与此同时,多地都在升级“ai 政务”模式,据《法治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已有北京、广东、江苏、山东、江西、内蒙古等多地宣布其政务服务系统接入deepseek系列大模型,推出相应的ai助手等。
北京市丰台区政务和数据局完成了政务云本地部署deepseek大模型环境,并上线了“丰小政”数智助手;江苏省无锡市的锡企服务平台3.0接入deepseek大模型,并上线江苏省首个企业服务ai助手体验版;山东省临沂市基于政务云成功实现了deepseek本地化全栈部署……
“‘ai数智员工’的上岗不仅提高了政务处理效率,也能为公众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欣看来,ai技术进入各行各业已成趋势,尤其是在政务服务领域,ai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张欣也提示,目前大量研究和实例表明ai输出的内容存在误差问题,“政务领域往往涉及公共利益和重大决策,ai的决策误差可能对公众产生深远影响”。
深圳市福田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高增,对“ai公务员”这一说法向媒体进行了回应:“ai数智员工”是ai助手,它能辅助开展公共管理和服务,提高工作效率,不能单独决策,不能算是“ai公务员”。
“每一个‘ai数智员工’都有指定了一个监护人,监护人指挥它工作,并对它负责。”高增谈到,公务员是有公务员法律的,对于“ai数智员工”也出台了政务辅助智能机器人管理办法,对其进行规范。
深圳市福田区率先推出了《深圳市福田区政务辅助智能机器人管理暂行办法》,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伦理框架、技术标准、应用范围、安全监管体系,明确了数智员工的辅助定位。
ai智能体助力千行百业
事实上,伴随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及ai 行业的应用,ai员工早已有之。
2021年2月,万科首位数字化ai员工“崔筱盼”正式“入职”,其催办的预付应收逾期单据核销率达到91.44%,“崔筱盼”在同年年底获得2021年万科总部最佳新人奖;2024年4月,360公司宣布其首位ai员工“红衣”正式“入职”ai事业部;2024年11月,小鹏汽车发布其自主研发的全新ai人形机器人——iron,目前,iron机器人已在小鹏汽车的广州工厂投入实训,主要参与小鹏p7 车型的生产流程。
2024年12月18日,在2025年ict行业趋势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就预判,即将到来的2025年不仅是智能体的元年,也将是ai终端的元年。而随着deepseek开源模型的发布,显然加速了其预判的实现。
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全面接入deepseek后,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东风汽车等多家央国企也与deepseek展开合作,范围覆盖通信、能源、金融、汽车、科技等多个领域。
今年1月18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推出首位“ai数字员工”,并在广西南宁新阳站等全国31个省市加能站,同步试点上线。在加油机的大屏幕上,“数字员工”迅速报出油价,并提示客户加油。加完油后,根据客户的旅游咨询,“数字员工”给客户规划了附近的旅游景点,不但能和客户交流对话,还能解答疑问、引导操作等。
近日,全国首个“ai儿科医生”在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正式上线应用。同时,山东、浙江、安徽、甘肃等地多家医院接入deepseek。
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各行业所谓的ai员工就是ai智能体的一种具体体现。ai智能体是一种能够自主行动、感知环境、作出决策并与环境交互的智能应用或实体,与ai大模型相比,ai智能体能完成更复杂的任务。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4年)》指出,智能体作为将大模型转变为生产力的主要应用形态,能够快速理解和响应产业需求,拓宽大模型应用场景,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提供强大助力。
张欣建议,各行业在接入ai技术时,可从技术、法律规范及ai部署方式这三个方面采取措施,以确保数据的合规使用与隐私安全保护。
deepseek如何看待“ai替代”
“天都塌了!病人deepseek后质疑我的治疗方案,气得我自己又查了一遍指南,才发现指南更新了……”2月22日,广东省一位医学博主在网上讲述的ai对自己职业产生影响的一段经历,迅速引起网友热议。
“患者给我看deepseek查的结果,和我说的一样,夸我专业负责。感觉离下岗不远了。”“这么多行业开始用ai了,我还会有工作吗?”……伴随deepseek推动ai进一步普及应用,再度引发不少网友对于ai员工替代人类等职业前景的担忧。
事实上,“ai是否会替代人类”是从ai技术诞生之初就一直相伴的话题。此前ai在视频、音乐、绘画、写作等多个领域的应用时,业内人士及相关专家也讨论过多次,普遍认为,ai会替代部分工作,但不会完全替代人类,人机协作是未来的工作趋势。
“ai技术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人力,但这种替代绝非线性关系。”张欣以公务员工作内容为例解释,ai可能会做一些重复性、标准化的工作,如数据录入、文件审核等,促使公务员向高技能、高创造力的方向转型,如参与政策设计、公众沟通和危机管理等问题的解决。张欣建议,劳动者应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适应ai时代的需求。同时,政府和企业也应提供相应的制度支持和技能培训,帮助劳动者顺利转型。
“ai员工最终会替代人类吗?”“ai会抢走人类的‘饭碗’吗?”记者就这一问题,也多次询问了deepseek,它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未来十年将见证人机协作范式的根本性变革。ai不会简单替代人类,而是推动劳动价值向更高维度跃迁。关键不在于对抗技术浪潮,而在于构建新的文明契约,使技术进步真正服务于人类福祉的提升。这需要技术创新、制度设计、教育转型的协同演进,最终实现“人机共荣”的新型社会形态。
deepseek指出,ai员工存在认知维度局限、物理交互瓶颈、社会性缺陷等劣势。短期(2025年前)来看,ai重复性工作替代率或达45%;中期(到2030年)来看,认知型工作20%至35%岗位将转型;长期(2040年后)来看,创造性工作仍保持大于80%人类主导。
“ai本质是工具,其影响取决于人类如何利用它。历史上的技术革命最终扩大了经济总量,但分配问题始终存在。”deepseek直言,“与其担忧‘饭碗被抢’,不如思考如何让ai成为创造更公平社会的助力。”
责编:仇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