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法治第一课|姜斌祥:理解教育惩戒 用好教育惩戒-koko官网下载

koko官网下载  > 青少年与法

​开学法治第一课|姜斌祥:理解教育惩戒 用好教育惩戒

2025-09-12 09:33:55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正确的教育惩戒需遵循教育性、合法性及适当性三项原则”


惩戒有度 新华社发 朱慧卿 作

《法治周末》记者 王意天

近期,法治周末报社推出《百家法治讲坛——开学法治第一课》系列专题,邀请有关专家,为广大青少年上好新学期的第一堂法治课。

山东大学计算心理学研究院院长姜斌祥聚焦“教育惩戒的心理与神经机制分析”,通过讲解教育惩戒背后的科学原理,帮助老师、家长和学生理解惩戒的目的,让教育惩戒成为助力学生成长的良性力量。

教育惩戒,是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的未成年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与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

2020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是中国首次为中小学校和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立法。其中明确规定了中小学教师可以实施的惩戒范围,包括责令赔礼道歉、做口头或者书面检讨;适当增加额外的教学或者班级公益服务;一节课堂教学时间内的教室内站立;课后教导等。同时,也列出了“负面清单”,包括禁止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实施教育惩戒过程中以击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身体痛苦的体罚,禁止辱骂或者以歧视性、侮辱性的言行侵犯学生人格尊严等。

姜斌祥指出,《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第四条规定,实施教育惩戒应当符合教育规律,注重育人效果;遵循法治原则,做到客观公正;选择适当措施,与学生过错程度相适应。所以,正确的教育惩戒需遵循教育性、合法性及适当性三项原则。

教育惩戒与心理学

姜斌祥认为,允许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背后有心理学做支撑。跟教育惩戒有关的心理学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与教育惩戒之间有什么联系?姜斌祥解释说,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中的强化理论,教师通过对学生施加惩罚性刺激,如批评、留校等,可以降低学生不良行为发生的频率。当学生出现违规行为后,教师及时给予惩戒,可以让学生将不良行为与不愉快的后果建立联系,从而减少该行为的再次出现。

“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消退理论,针对一些学生通过寻求关注而产生的不良行为,如学生在课堂上故意捣乱以吸引老师注意,若老师予以忽视,使其行为无法得到强化,那么这种行为可能会逐渐消退。”姜斌祥说。

姜斌祥还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教育惩戒的意义。他说,认知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学生在意识到错误行为与他们内心的自我认知或价值观产生冲突时,会产生认知失调。而教育惩戒可以促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与自我认知的矛盾,从而促使他们调整行为,以恢复认知平衡。

同时,认知心理学还认为,教育惩戒能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提高元认知能力。通过惩戒后的反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动机、过程和后果,从而学会自我监控和调节,避免未来出现类似的错误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对教育惩戒的影响是什么?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认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来学习。在教育中,教师对违规学生实施惩戒,能为其他学生起到警示作用,让他们通过观察学会规范自己的行为,避免作出类似的违规行为,是一种替代性学习。同时,学生也会从教师实施惩戒的方式和态度中学习到如何对待规则和他人的行为。

教育惩戒可引导学生提升认知

姜斌祥提及,大脑存在奖赏系统和惩罚系统。当学生作出符合规范的行为时,大脑奖赏系统会被激活,释放如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带来愉悦感和满足感,强化这种行为。而当学生出现违规行为并受到教育惩戒时,惩罚系统被激活,引发如厌恶、恐惧等负面情绪,促使学生减少此类行为。不过,教育惩戒对学生大脑奖赏系统的影响较为复杂,主要通过抑制不当行为的奖赏关联、引导正确行为的奖赏认知、调整奖赏预期等方式进行。

“教育惩戒通过明确行为界限与规则、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与价值观、营造积极教育环境等方式在学生大脑奖赏系统中形成积极关联。”姜斌祥说。

姜斌祥进一步说,大脑中的前额叶皮质、海马体、镜像神经元系统在惩戒行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前额叶皮质负责高级认知功能,如决策、自我控制、情绪调节等。教育惩戒能促使学生前额叶皮质活动增强,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行为后果,抑制冲动行为,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例如,学生在受到批评后,前额叶皮质被激活,会思考错误行为的后果,从而在未来类似情境中更好地控制自己。

海马体在记忆形成中起关键作用。教育惩戒通过引发学生的情绪反应,使相关经历在海马体中形成记忆。这些记忆会在类似情境出现时被激活,提醒学生避免再次犯错。比如,当学生因在课堂上捣乱被惩戒时,该经历会在海马体中形成记忆,下次想捣乱时,记忆可能会被唤起,约束其行为。

镜像神经元系统在观察学习中起重要作用。在教育惩戒情境中,其他学生通过观察被惩戒学生的经历,其镜像神经元系统被激活,产生类似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反应,从而间接地学习到行为规范,避免作出同样的错误行为。

不当惩戒易形成心理问题

自《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在各地施行后,问题也随之浮现:惩戒尺度难把握、教师顾虑多、家校沟通不畅、监督与救济机制待完善、过度惩戒……

姜斌祥指出,教育惩戒行为不当会产生多种心理问题。

姜斌祥谈到两则案例。

第一个案例中,某小学教师因学生作业完成质量差,要求学生进行长时间的深蹲、蛙跳等高强度运动,导致学生身体出现疲劳、肌肉拉伤等情况。

“这种过度体罚不仅对学生的身体造成伤害,如腿部血液循环不畅,还可能引发学生对学习和学校的恐惧、厌恶心理。”姜斌祥说。

第二个案例中,一位初中老师在课堂上发现学生玩手机后,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辱骂该学生,使用了“笨蛋”“没出息”等侮辱性词汇,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姜斌祥认为,若教师超出合理范围,使用过度的惩戒手段,如长时间的体罚、侮辱性语言等,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严重的可能导致学生产生恐惧、焦虑、自卑、抽动症状等心理问题。

除体罚、言语侮辱之外,歧视性惩戒也是有些教师不当行使惩戒权的表现方式。姜斌祥举例说:“某班级中,老师对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惩戒标准。成绩好的学生犯错后,老师只是简单提醒;而成绩差的学生犯同样的错误,却会受到严厉批评和惩罚。”

在姜斌祥看来,这种歧视性惩戒会让学生感到不公平,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老师的信任。

姜斌祥认为,教师实施教育惩戒不但要分析本质,还要注重效果评估;学校应当建立监督体系,确保教师在阳光下实施惩戒。他建议,学校可通过收集学生的行为数据,如违纪频率、学习成绩、课堂表现等,以及教师的惩戒记录,利用大数据分析模型,分析不同类型、程度的惩戒与学生行为改变的相关性,评估教育惩戒行为在促进学生行为规范、学业进步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效果,为优化教育惩戒提供数据支持。

姜斌祥还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建设教育惩戒行为的ai监督体系,可通过在校园部署智能摄像头、语音采集设备,利用图像识别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时监测教育场景,自动识别疑似过度惩戒行为;构建规则知识库,结合教育惩戒标准进行风险预警;同时开发家长与教师端反馈系统,实现多方数据整合,通过算法分析生成评估报告,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确保惩戒行为规范、适度。

“探索教育惩戒背后的心理与神经机制,是为了让我们更懂规则意义与成长规律。惩戒本质是引导而非惩罚,未来也希望广大学生能以积极心态面对惩戒,在规则中自律,在反思中进步。”姜斌祥呼吁。

责编:肖莎

——法治周末
联系koko官网下载
koko官网下载的版权所有 koko官网下载 copyrights © 2014- www.legalweekly.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治周末》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