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博物馆”赋能素养教育
2025-07-18 16:37:45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法治周末》记者 仇飞
暑假来临,全国“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作为博物馆三大核心功能之一,教育的价值正被进一步释放。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少博物馆正运用ai赋能博物馆教育,以数字化手段高效聚合分散的文博资源,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壁垒,推动传统单向知识传递模式向双向互动转化。
7月17日,猿辅导素养课与koko官网下载的合作伙伴对“博物馆新知计划”进行全面升级,联手新华网和中博网,推出2025年“博物ai 新知计划”,面向全国百余家重点博物馆,通过技术赋能、教学共创与生态共建,探索素养教育从资源整合到能力落地的创新路径。
2024年,猿辅导素养课与新华网客户端合作推出“博物馆新知计划”,携手全国20余座重点博物馆,通过线下展览、视频课程等形式初步搭建起青少年与文博资源的桥梁。随着ai技术应用的深化,2025年的升级版计划不再局限于资源链接与内容展示,而是进一步推动资源向内容转化、理念向共识转化,助力核心素养真正实现“可教、可学、可传播”。
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步雁表示,陕西历史博物馆将难以展示的内容利用技术手段进行复原和模拟,让公众能够深入理解其文化内涵,“无论是青少年、教育工作者,还是历史文化爱好者,都能通过这个教育服务产品汲取文化养分”,实现文物保护与教育传播的双赢。
此次“博物ai 新知计划”以“大概念”教育理念为引领,以“博物ai 新知计划”为纽带,让博物馆以更丰富的方式助力青少年成长,也让素养教育在真实的文化场景中落到实处。
在博物馆这一文化场景中,结构化学习体现在博物馆展品从甲骨文到青铜铭文、从天文仪器到历法制度,天然具备时间与逻辑的结构联系。通过引导在文物之间建立“点-线-网”的知识结构,可以帮助学生打破碎片化认知,形成系统理解;在真情境学习方面,利用博物馆场景激发学习动机,学生通过探究一枚古钱币背后的经济制度或一件乐器的声学原理,建立知识与生活的深度连接;跨学科迁移则依托每件展品背后的历史背景、科学原理与艺术形式,让学生在探究与表达中完成知识迁移,提升应对复杂问题的思维力和沟通力。
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狄永杰表示,在学生素养培育的过程中,ai技术正悄然成为赋能学生快乐成长的重要力量。ai不仅可以生成契合自身能力、兴趣及学习进度的教学资源,也可以为其定制出个性化的学习路径,让学生能够精准地发现并激发自己的无限潜能。他建议,善用ai工具,将博物馆的文化滋养与科技赋能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让核心素养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自然生长。
基于此,“博物ai 新知计划”围绕结构化、真情境、跨学科迁移这三大核心支点,结合文博资源与ai技术,创设了视频课程、作文征集、线下主题展、演讲挑战等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推动核心素养落地。
猿辅导素养课负责人表示,随着项目持续推进,“博物ai 新知计划”还拟与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福建博物院、青海省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青州博物馆等开展合作,为推进博物馆创新教育与青少年文化学习相结合走深走实搭建协同共进的桥梁。
责编:王京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