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规则遇到创意,普法文创“破圈”
2025-09-04 14:27:08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图为“法艺工坊”设计的普法文创。 受访者供图
《法治周末》记者 郑超
有数据显示,中国文创产品市场规模在2023年已达到163.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34.45亿元)。作为江苏南京的文创从业者,“90后”设计师于正和他的团队近年来开发的文创产品销量也逐渐走高。尽管他们专注的是这片新蓝海中一个相对小众的领域——普法文创。
至少在目前,于正在市场上还未发现与自己团队构成直接竞争的同行。这位设计师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公司在法治内容领域已有十年的积累,既做短视频,又做主题宣传活动等,服务对象覆盖法、检、公、司等政法部门。“法艺工坊”是其公司近年来着力打造的,将法律与文创艺术相融合的全新品牌。目前其文创研发主要面向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团队的一条口号是,“使命不改,脑洞常新:让法治精神钻进你的生活缝隙。”
做普法文创源自客户需求和真实案例
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等机关,均肩负着面向公众开展普法宣传的职责。于正团队所专注的普法文创事业,正是源自这部分客户群体近年来日益增加的宣传需求。而之所以将青少年普法内容作为重点,初衷可追溯至多年前的一个典型案例。
2017年,于正在江苏省南京市一家检察院接触到一个青少年犯罪案例。该案中,小林(化名)初中辍学,未成年便流落社会。在一次饭局冲突中,为了“兄弟义气”,他参与了斗殴,最终面临刑事拘留。回溯小林的成长经历——父母离异,母亲改嫁,在缺乏关爱与引导的环境里,他逐渐迷失。他几乎没有接受过法治教育,不清楚行为的边界,也无法预见冲动的代价。事发后,少年悔恨不已,这才明白“不懂法”的后果竟如此严重。
小林的经历触动了于正——他来自农村,生活环境与于正的故乡十分相似。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对小林等几名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的未成年人,检察院依法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同时,检察机关联合妇联等部门为几名少年制定了有针对性的考察方案,系统落实教育、训诫、公益服务等矫治措施。后来,小林不仅完成了规定的公益服务时长,还主动联系更多社会组织,投身于公益活动中。这起案件也成了一个典型案例。作为合作机构,于正团队参与了对该案汇报总结的koko官网下载的技术支持工作,深入了解了这个案例的整个过程。
此后的几年间,于正和团队陆续在检察部门接触到很多类似案例。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包括于正身边一位朋友的往事。朋友来自山东农村,十几岁就因家境贫寒辍学,跟着同村几个年纪稍大的青年去外省打工。那是2000年年初,一群无所事事的年轻人跑去工地偷电缆,这个朋友仅是在门口“望风”。可就是这次“望风”,令他最终面临刑事处罚并承担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一个个案例背后,交织着多种因素:家庭功能、教育机会的缺失以及法治意识的淡薄。于正觉得,这不仅是个体的不幸。在他接触到、听说过的案例中,很多青少年是因为一时冲动而几乎断送了自己的未来。他们并不是明知故犯,他们只是没有学习过相关的法律知识。往往在事发之后,他们就陷入深深的悔恨中。
在于正看来,让青少年学法、懂法,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至关重要。而让青少年阅读相对枯燥的法律条文或其他传统文字材料,效果常常是有限的。
如何让这些青少年——无论是否在校在读,以他们愿意接受的方式,主动关注法律知识?这是于正和团队一直在研究的问题。
在“可玩”的产品中融入法律内容
目前团队为青少年设计的法治教育文创产品,不仅是用来“学”和“看”的,更是可以“玩”的。团队致力于研发更多可玩、可互动的青少年产品。
在多款青少年普法产品的设计上,团队都注重贴合青少年的喜好。比如,画面风格年轻时尚、活泼有趣,大量运用卡通插画、国潮元素等视觉风格,将少量的法律内容融入其中,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法律氛围。一款写着“知法明理与法同行”字样的“普法飞盘”就是一个例子。目前,这款文创产品很受欢迎。
于正觉得,作为法律文创从业者,应不断思考如何借助当下流行的、贴近青少年生活的形式,将法律知识融入其中,使青少年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接触,进而主动关注。他觉得,这些文创承载的意义是让法律成为他们的武器——无论是用于维权、自我保护,还是避免犯错上。
小红书平台上,在“法艺工坊”发布的普法社区文创帖子下面,有两千多条评论。一位顾客在评论区晒出自己买到的写有“结案多多,结案高产户”的布包,表示满意。记者注意到,目前店铺销量较高的产品有检察官法官便签本、法槌铅笔、法槌钥匙扣、小法官冰箱贴等。
为法律从业者设计表达情感的文创
记者在电商平台以“法律周边”“法律文创”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市场上有不少相关产品。其中,一家于今年开设的名为“legalease”的店铺主人是一名来自杭州的法律从业者,其文创产品主要面向律师群体。据店主介绍,店里的一款“咨询是收费的”冰箱贴卖得很好。一名顾客在购买后欣然留言:“很好,希望我的客户(看到后)付费。”
谈及创立初衷,这位“90后”法律人表示,冰箱贴是时下许多年轻人喜爱的文创形式,常用于旅行时收藏留念,却很少有人将其与法律行业相关联。在开店前调研时她发现,市面上仅有少数法律类出版社推出书籍的衍生产品,或个别博物馆开发的相关文创,整体而言,这个领域还远远没有被充分发掘。
这位店主进一步表示,律师行业的辛苦与压力很少被外界真正了解。公众往往只看到律师群体光鲜亮丽的一面,认为律师工作体面、按小时收费,看上去很轻松。但实际上,他们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在文创产品日益受到年轻人青睐的背景下,她发现,市面上鲜有能够反映这一群体真实状态,让普通法律从业者借以表达情感、传递共鸣的文创或周边。这也是“legalease”店铺想填补的空白。不过,目前小店上架的法律文创商品在平台的曝光率并不算高。
对于“法艺工坊”而言,店铺中法槌造型的铅笔、法治主题的便签和卡套等商品本身曝光率也不算高,但已经吸引了一些稳定客户——他们大多来自法律行业。
于正介绍,在线上店铺进行采购的主要是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工作者。据他了解,他们购买这些普法文创产品主要出于以下用途:一是作为礼物赠送给同行朋友;二是因为家中有孩子,学校或社区常举办法治公开课,需要家长参与配合。此时,他们便会以法律从业者的身份,将这些文创产品作为伴手礼,在讲课或互动中发放。
此外,企业法务人员也是普法文创产品的重要客户群体之一。他们通常会在宪法日、法治宣传周等特定时间节点,采购普法文创产品用于企业内部的法律宣传与文化建设活动。
于正还注意到,不少年轻的法官、检察官等法律从业者也会主动选购法治文创产品自用。他们纯粹是因为产品“设计有趣”“引发共鸣”而购买,将这些小物件装饰于办公桌或日常用品上。
来自法律人客户的反馈
研发中,于正团队曾尝试在普法文创中融入网络上流行的幽默“梗”元素。比如,他们曾推出过“法条战士”等系列产品,希望以轻松有趣的方式解读和呈现法律职业,为其注入更多活力。
上述文创虽然在线上有一定销量,但法院、检察院等政法单位普遍认为这类设计风格“有失庄重”。现实中,即便是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机构采购时,也更倾向于选择风格稳重的文创产品。因此,于正认为,在普法文创产品的创意开发上仍需把握合适尺度。
有时,于正团队会收到客户的使用反馈,一些反馈是希望产品更加实用。例如,一款法槌钥匙扣,最初为了还原法槌的使用方式,团队设计了一个圆形底座,同时预留出了印刷logo或文字的区域。后来就有客户提出:“能不能把这个圆片改进一下,当门禁卡使用?”
团队也常常收到来自政法单位的反馈与定制需求。其中,一些历史底蕴深厚的地方法院具备独特的法律文化。一家地方法院曾提出将传统文化与当代法治理念、日常工作实践进行融合,将他们的理念和文化转化为独特的文创产品。
平时,于正密切关注市场上热销的各类文创产品,尤其是法院博物馆、法律出版社、法治出版社等专业法治机构推出的文创新品。他和团队会花时间分析这些产品热销的原因——是工艺好,内容好,还是形式新?同时还会研究这些文创品的用户群体,例如,查看用户评价与使用反馈等。基于这些市场洞察,团队不断拓展研发方向,努力推出更符合用户喜好的文创产品。
在专业机构推出的众多法律文创产品中,于正喜欢人民法院出版社设计的一款印有最高人民法院大楼图案的杯子。这款杯子设计精致,也很实用。他猜测,其受众应该主要是律师群体。
身为法律人,“legalease”店主小周的脑子里经常出现关于法律文创产品的新文案,这些想法源于她在日常工作中的观察与思考。她习惯将这些想法随手记在备忘录里。不过,作为一人打理的副业项目,将这些想法落实起来是“有些吃力”的。她希望,未来能遇到一位懂设计的koko官网下载的合作伙伴,共同将这些创意转化为更多的法律文创产品。
作为专门研发法律文创产品的设计师,于正希望继续将法治元素转化为受年轻人欢迎的时尚符号,通过普法文创产品在用户中逐渐培育一种浸润式的法治氛围。
于正说,更长远的目标则是——他们的普法文创产品也能像那些成功“出圈”的市场爆款一样,能引发广泛讨论,融入城市文化肌理,甚至成为一种代表区域特色的法治文化标识。
责编:尹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