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刀、玻璃球与铁桶的隐喻
网剧《正当防卫》如何折射法治文化
2025-09-04 14:31:48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在家暴的泥沼里,“证据”二字显得格外扭曲。在农村地区,绝大部分家暴受害者不知如何保存证据,就像江婷最初藏日记时,大概从未想过这本日记能成为法庭上替自己说话的关键证据

图为网剧《正当防卫》海报。
□徐苏林
厨房台面上的莴笋还带着新鲜的泥土气,江婷的手指刚触到冰凉的刀面,丈夫张源的皮带已第三次落在她背上。这把后来沾满血迹的菜刀,与刑法第二十条的条文,在剧中完成了一次荒诞却严肃的相遇。
网剧《正当防卫》最值得称道之处,在于让法律条文从教科书里“活”了过来——它们不再是冷冰冰的铅字,而是化作江婷日记里歪歪扭扭的字迹,是李沐风玻璃工艺品中的气泡,是段鸿山雨夜铁桶上模糊的指纹。这些具象的载体,比任何法学专著都更能说清“法治”的本质:它不是悬在天上的抽象标尺,而是插在人间泥地里的温度计,测量着我们这个社会对正义的感知程度。
江婷的菜刀:家暴案里的正义边界
江婷案中最刺眼的细节,是那把菜刀上还沾着莴笋碎屑。这让笔者想起老家菜市场的屠夫——他们总把斩骨刀擦得锃亮,刀刃上还挂着猪肉的油脂。工具本身从无善恶之分,直到被赋予具体目的,才承载起“伤害”或“防卫”的意义。
剧中,江婷写下了三本日记。其中,2022年3月17日写“左肋骨被踢肿,他说‘装死博同情’”;2023年11月4日记“第7次报警,警察说‘夫妻哪有不吵架的’”……这些朴素的文字比任何法律术语都更锋利,剖开了一个残酷真相:在家暴的泥沼里,“证据”二字显得格外扭曲。在农村地区,绝大部分家暴受害者不知如何保存证据,就像江婷最初藏日记时,大概从未想过这本日记能成为法庭上替自己说话的关键证据。
最具张力的当数那场庭审戏:检察官方灵渊举着江婷的伤痕鉴定报告,像举着一块刚出炉的烙铁,对法官说:“您看,这些旧伤叠着新伤,像树的年轮。”这让笔者联想到古代的“登闻鼓”——过去老百姓得把冤屈刻在自己身上,才能让官员多看一眼;如今我们有了摄像头、鉴定报告等现代取证手段,但本质上,我们仍在学习如何真正倾听弱者的声音。
当江婷连刺七刀的细节被放大时,弹幕里瞬间吵成一锅粥:有人说“太狠了”,有人喊“换我也这样”。这场吵嚷本身,恰是法治文化的进步——我们不再简单追问“杀没杀人”,而是开始深入讨论“为什么杀人”“反抗是否合理”。
刑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具体到江婷的情境:她长期遭受家暴,事发当晚张源的暴力行为进一步升级,其行为的紧迫性与危险性已极为明显。判定江婷的反击是否构成正当防卫,核心在于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以及“防卫行为的必要性与限度”的认定。从剧中呈现的事实来看,江婷的反击是对即时暴力的回应,符合正当防卫的核心要件。
李沐风的玻璃球:司法理念的转变
十四年前的图书馆里,李沐风的刀刺进周林身体时,书架上的《刑法学》课本还崭新。那时的司法实践中,看待防卫过当就像审视玻璃工艺品,容不得半点“气泡”——只要出现“死亡结果”这个“瑕疵”,便容易认定防卫超出限度。当年检察官段鸿山盯着“周林死亡”这一结果,给少年李沐风判了四年,像工匠砸碎了不够完美的作品。
剧中有个精妙的隐喻:出狱后的李沐风成了玻璃匠,他说“气泡就是生活的指纹”。这句话堪称对旧司法理念的温柔吐槽——过去,人们常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在认定防卫行为时,司法实践却常带着工匠般的苛刻:李沐风夺刀时的恐惧、梅筝被撕扯校服时的尖叫,在“防卫限度”的刚性标尺下,都成了可以忽略的“气泡”。
剧中,方灵渊翻出周林藏在课本里的刀,如同找到关键拼图——当少年面对挥来的刀刃,要求他精准计算反击力度,就像要求玻璃被砸时保持完美无瑕,既不合情理,更违背人性。
刑法第二十条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回溯李沐风的案件,他当年面对周林等人的暴力围殴,生命安全已受到严重威胁,其夺刀反击的行为本应符合特殊防卫的要件。但受限于当时的司法理念,办案机关过度关注“周林死亡”的结果,忽略了防卫行为发生时的紧迫情境,最终导致对李沐风的错误判决。随着司法实践的发展,对正当防卫的认定已更注重“当时性”与“必要性”,不再以结果倒推行为的合法性。
最动人的镜头,是李沐风玻璃工作室里的场景:阳光透过含气泡的玻璃,在墙上投下斑斓的光斑。这恰是法治应有的样子——它允许不完美,承认人在绝境中的慌乱,理解那些来不及权衡的本能反应。毕竟,法律是为“人”制定的,不是为精准却无温度的机器制定的。
段鸿山的铁桶:司法者的镜子
段鸿山在雨夜抓过的那个铁桶,或许是全剧最精妙的道具。这个审了一辈子案子的检察官,在自己成为嫌疑人时,第一反应竟是给铁桶留下指纹——职业本能比信仰更顽固,也更真实。剧中他与方灵渊的争论,堪称新旧法治观念的“摔跤”:段鸿山总说“要结果正义”,这话听起来无可辩驳,像“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但方灵渊盯着铁桶上的指纹较真,点出了关键——如果猫为了抓老鼠闯进别人家,再能抓鼠也得先讲规矩。
周德龙绑架案的破局点,藏在段鸿山故意留下的dna证据里。这个细节戳中了法治的要害:司法者首先得遵守法律。后来段鸿山帮李沐风找工作的情节,并非简单的“愧疚补偿”,更像老匠人修补自己曾打坏的作品——这种主动修正错误的意识,正是法治自觉的体现。
剧中有个镜头耐人寻味:段鸿山办公室的玻璃幕墙,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一半在阳光里,一半在阴影里。这恰是每个司法者的真实处境:他们既要做法律的“尺子”,精准丈量行为边界;又要做人性的“镜子”,体谅绝境中的复杂与无奈。这种“尺子”与“镜子”的拉扯,本身就是法治进步的年轮。
在正当防卫案件的司法实践中,司法者需依据刑法第二十条,综合判断防卫行为是否符合“起因条件、时间条件、对象条件、意图条件、限度条件”。判断时不能只看结果,更要还原现场情境,站在防卫人的角度思考——比如面对突然的暴力袭击,防卫人在紧张、恐惧中做出的反击,即便事后看“过激”,结合当时情境也可能是合理的。司法者的责任,就是在法律条文与复杂现实间找到平衡,作出公正的裁决。
网剧《正当防卫》最令人称道之处,不是讲清了“什么是正当防卫”,而是让我们看见法治文化的“生长”:像江婷日记里的字迹,从最初的颤抖到后来的坚定;像李沐风玻璃里的气泡,从“瑕疵”变成“真实的印记”;也像段鸿山手中的铁桶,从装证据的容器变成照见内心的镜子。
法治从来不是写在法条里的冰冷文字,而是活在每个案件里的“体温”。它像一株植物:需要江婷们的勇敢“浇灌”,需要李沐风们的经历“施肥”,也需要段鸿山们的自省“修剪”。唯有如此,法治才能慢慢长成庇佑众生的大树。而对于屏幕前的观众而言,他们在现实中的一次次选择,亦是这棵大树生长的土壤。
(作者系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法律研究室一级调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责编:尹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