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令司马迁被处腐刑案
2025-09-04 14:34:28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法评历代奇案·西汉

图为陕西韩城司马迁祠内的司马迁雕像。 视觉中国供图
□何能高
司马迁(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长,西汉龙门(今陕西韩城南,一说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历任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因在汉武帝面前为征战匈奴败降的李陵陈情,被判定“欺君罔上”罪,处以极刑。他选择接受腐(宫)刑以保全性命,最终完成《史记》,被后世尊称为“太史公”。
南北游历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建元至元封年间为官,负责天文历法等事务。司马谈忧虑当时学者研习先秦诸子学说时,往往无法领会各家原意,反而盲目信奉荒谬说法,于是撰文论述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学说的核心精神——其中既肯定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平等精神,也批评其“严而少恩”的冷峻缺陷。
据《汉书·司马迁传》记载,司马迁生于龙门,早年在龙门山南麓过着农耕放牧的生活。10岁时已能识读《尚书》《左传》等古文典籍;20岁起开启漫游之旅:南游江淮,登会稽山探访禹穴(传为大禹葬地),赴九嶷山考察舜的遗迹,泛舟沅水、湘水之间;后北渡汶水、泗水,在齐、鲁都城(今山东临淄、曲阜)研讨儒学,观摩孔子教化的遗风,在邹峄山学习乡射礼仪(古代地方礼仪活动);游历蕃(今山东滕州)、薛(今山东枣庄)、彭城(今江苏徐州)等地时,曾遭遇困厄,经梁、楚之地后返回长安。不久,司马迁被任命为郎中,奉朝廷之命出使西征巴蜀以南地区,平定邛、笮、昆明等地(今四川、云南部分区域)后,返回长安复命。
彼时正值汉朝国力鼎盛期: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卫青、霍去病率军大破“寇侵边境”的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以南),设置朔方、五原二郡;汉军“绝大幕,破寘颜山,袭王庭,穷极其地,追奔逐北,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以临瀚海”,声威远播。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举行封禅大典,随行步骑十八万,旌旗绵延千里,声势浩大。司马谈作为太史令,本应参与这一重大礼仪活动,却因重病滞留周南(今河南洛阳一带)。临终前,他紧握司马迁的手叮嘱:“毋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含泪承诺,不久后被正式任命为太史令,代父参与封禅,并开始整理世代相传的史料,着手撰写史书。
李陵败降
据《汉书·李陵传》记载,天汉二年(前99年),汉武帝命宠妃李夫人之兄李广利统领三万骑兵从酒泉出发,进攻天山一带的匈奴,目标是“至贰师城取善马”(故封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同时召见李陵(名将李广之孙),令其为大军运送粮草。李陵不愿担任后勤,请求“自成一军,独当一面”。汉武帝表示“已无战马可供”,李陵却坚定回应:“臣愿以少击多,只用五千步兵直捣单于王庭。”汉武帝赞赏其勇气,同意他率五千步兵出征,并诏令强弩都尉路博德领兵在中途迎候李陵部,作为后援。
路博德曾担任伏波将军,资历深厚,羞于为李陵后备,便上奏汉武帝称:“此时正值匈奴马肥兵壮,不宜开战,希望留李陵等到春天,与臣各率酒泉、张掖五千骑兵,分别攻打东西浚稽山,可一举破敌。”汉武帝见奏后大怒,误以为李陵反悔不愿出兵,暗中指使路博德上书变更诏命,遂传诏严厉斥责李陵:“应在九月发兵,到东浚稽山南面龙勒水一带待命……你与路博德究竟说了些什么?一并上书奏明!”
李陵接诏后不敢耽搁,率五千步兵从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出发,北行三十天抵达浚稽山扎营,随即派部将陈步乐回朝禀报军情。陈步乐详细陈述李陵治军严明、将士奋勇效命的情况,汉武帝闻报十分高兴。然而,李陵部很快在浚稽山遭遇匈奴单于主力——三万多匈奴骑兵将其层层包围。李陵临危不乱,以大车为营垒,指挥士兵依托营垒反击,斩杀匈奴兵数千人。单于召左、右贤王部八万多骑兵增援,李陵被迫率军且战且走,士卒损伤严重。数天后,李陵组织反攻,又斩敌三千多骑。当部队被匈奴围困在芦苇沼泽并遭遇火攻时,李陵急令将士“先放火烧出空地”阻断火势,随后趁乱反击,再杀匈奴数千人。此后数日,李陵部每天与匈奴战斗数十回合,累计又杀敌两千余人,单于见状准备撤走。
关键时刻,李陵手下的军侯管敢,因被校尉羞辱而怀恨在心,竟投降匈奴,并向单于泄露机密:“李陵军无后援,箭矢已尽。”单于大喜,立即集中全部骑兵将李陵部围困在狭谷中,同时令士兵从山顶滚落巨石攻击汉军,李陵部伤亡惨重。当晚,李陵亲自侦察敌情后,扼腕叹息:“再有几十支箭,我们就足以突围;如今手无寸铁,天一亮必束手就擒。”他下令将士夜半时分分散突围,匈奴骑兵随即紧追不舍。与李陵一同突围的十几人接连战死,副将韩延年也阵亡。李陵见突围无望,长叹一声:“我无脸去见陛下了!”遂下马投降。其部最终仅有四百余人突围成功,返回西汉。
被处宫刑
据司马迁《报任安书》及《汉书》记载,汉武帝得知李陵降敌的消息后,勃然大怒,当即责问陈步乐,陈步乐不堪压力自杀。满朝文武见状,纷纷见风使舵,指责李陵“叛国投敌”。此时汉武帝召见太史令司马迁,询问他对李陵事件的看法。时年46岁的司马迁,有理有据地说:“李陵奋不顾身,为国赴难,有国士之风。如今他一次战败,众臣便攻其一点、不计其余,实在令人痛心!李陵领兵不满五千,深入匈奴腹地,对抗数万敌军,杀伤敌兵无数……他转战千里,矢尽道穷,仍顶着敌人箭雨殊死搏斗,奋勇杀敌……即便身陷重围而战败,他杀死杀伤敌人的战绩也足以传扬天下。他之所以不死,是想立功赎罪以报效朝廷。”
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如此为李陵辩护,是在有意诋毁李广利没有及时救援,并替李陵开脱罪责,故勃然大怒:“你如此替降敌叛徒强辩,是不是存心反对朝廷?”遂将司马迁下狱,交付负责“刑辟”的廷尉审判。当时的廷尉是杜周,杜周“善候司(善于观察上司)。上所欲挤者,因而陷之;上所欲释,久系待问而微见其冤状(对皇帝想打压的人,就罗织罪名陷害;对皇帝想赦免的人,就长期关押却暗中显示其冤情)”。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被杜周严刑拷打——“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几乎将其打死。司马迁忍受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残酷折磨,始终坚韧不屈,拒不认罪。但杜周仍以“欺君罔上”的罪名奏报汉武帝,要求处司马迁极刑。
次年,汉武帝派公孙敖率兵入匈奴,无功而还,说:“捕得活口,说李陵(实为汉塞外都尉李绪)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汉武帝信以为真,立即下令处死李陵全家,并同意杜周对司马迁的判决,对司马迁处以死刑。
《汉书·武帝纪》记载,天汉四年(前97年)“秋九月,下令死罪交纳五十万赎金,可减死一等”。但司马迁因“家境贫寒,微薄钱财不足以赎罪”,故上交罚金免死之路走不通。司马迁知道,依汉律规定,接受宫刑亦可免死;虽然其深知宫刑对士大夫为奇耻大辱,但因念及其《史记》未写完,故忍辱负重,接受宫刑。他在《报任少卿书》中说:“遭遇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太始元年(前96年),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此时司马迁50岁,出狱后不久被任命为中书令。即便身处高位,他在完成本职工作之外,仍然奋不顾身地进行写作。公元前91年(征和二年),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全书完成,共撰文130篇,52万余言。
而制造冤案的廷尉杜周,被汉武帝认为“尽力无私,迁为御史大夫”。
不久,汉武帝后悔没给李陵安排救援,说:“李陵当发出塞,乃诏强弩都尉令迎军。坐预诏之,得令老将生奸诈。”遂派者慰劳李陵军中突围回国者。而李陵得知其家人因李绪教匈奴用兵而被诛,便派人刺杀了李绪。汉武帝死后,汉廷派李陵故友陇西任立政等三人去匈奴招降李陵,但李陵以“丈夫不能再辱”为由拒绝。
无妄之祸
司马迁作为太史令,其职责是负责“宗庙礼仪”中分管天文、历法、文史等事务的官员。《汉书》记载,“奉常,掌宗庙礼仪,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下设太史、太医等六令官。面对汉武帝的询问,司马迁如实阐述自己对李陵败降事件的意见,是忠于职守、忠于事实、忠于良知的行为。其本意亦是面对朝中大臣对李陵的诬陷而宽慰汉武帝,并对李陵的功过进行合理辩护,澄清大臣们对李陵的攻击、诬陷和强加之罪。但其行为却受到汉武帝的误解和猜忌,受到审判并被以“欺君罔上”的罪名处以极刑。
欺君罔上罪实为汉律中诽谤訞言罪的化身与变形。汉武帝时,刑事案件的定罪量刑大多依据《九章律》《越宫律》《朝律》等法律和皇帝的诏令定罪;“引经决狱”亦是当时重要的司法特征,强调审案“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强调犯罪动机等主观心态在案件中的作用,导致罪名、罪状滥用。其中,汉律卷三规定“诽谤訞言”,该罪源于秦律,在汉朝时多次有过存废和修正之反复。西汉守廷尉史路温舒在其《尚德缓书》中指出:“秦之时,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訞者。”
《汉书·高后纪》载:“元年,孝惠皇帝言欲除三族罪、訞言令,议未决而崩,今除之。”意为訞言罪、灭三族罪被孝惠皇帝(实为吕后)废除。但在汉武帝时又被恢复。正如清代修律大臣沈家本所言:“诽谤訞言之律,汉本于秦,前古所无”“厉王使卫巫监谤,以告则杀,此特一时之命令,非常法也(并非常设、常态之法)。”“其后复设,大约在武帝时张汤之徒造作苛法。而诽谤訞言,不过辞语之不慎,尤易陷人以死。腹非之比,实创于(张)汤,变其名而加厉焉,残酷极矣。”
正是因为廷尉杜周揣摩汉武帝心意,恢复已被废除的诽谤訞言令,司马迁被廷尉、汉武帝以“欺君罔上”的罪名定罪处极刑,遭受无妄之祸,也给诸多无辜者带来灾殃。因诽谤訞言罪恶名远扬,负面作用极大,汉文帝即位后,宣布废除此罪。据《汉书·文帝纪》记载,汉文帝下诏说:“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也,今法有诽谤訞言之罪,使群臣不敢把心里话通通说出来,因而使皇上无从知道自己过失,如此如何招来远方贤良人才呢?故此法必须废除……从今以后,有犯此法者,不要听信,不予治罪。”
《后汉书》认为,司马迁博学广闻,却不能依靠智慧来保全自己。究其原因,是因为他属于《诗经·小雅》中巷伯一类人。《小雅·巷伯》是一首宦官孟子受诬而作的愤慨之诗:“臭嘴一张何其大,如同箕星南天挂。造谣害人太凶狠,谁与你来作谋划?”《后汉书》认为,正像《诗经·大雅》所言:“既明辨又聪明,还能保全自己,太难了!”
正是:犯颜直谏触雷霆,甘领蚕刀受极刑。众口铄金难夺志,一身正气柱苍冥。奇罪难掩秦川节,巨辱岂灭春秋心。蚕室寒灯磨铁笔,汗简幽光耀斗星。千古悲风吹不尽,昆仑肝胆照汗青。半生荣辱何足道,一部史记贯古今。
(作者单位:最高人民法院)
责编:尹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