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一个种麦子的农民”
热播剧《围猎》原著作者回溯创作之路
2025-10-09 12:51:06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图为丁一鹤。
《法治周末》记者 尹丽
最近,禁毒题材电视剧《围猎》的热播让许多观众对其背后的创作故事充满好奇。这部聚焦新型毒品犯罪与警方“智慧围猎”的剧集,改编自作家丁一鹤的纪实文学《飓风行动·围猎》。
早在2019年,《飓风行动·围猎》中的一个故事,在法治周末报社主办的首届法律人纪实写作大赛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前不久,丁一鹤接受《法治周末》记者专访,讲述了他笔下的这部心血之作从真实案件到影视热剧的诞生历程。
一场“破釜沉舟”的创作
《法治周末》:你最初是如何关注到《飓风行动·围猎》所涉及的题材的?是什么契机让你决定创作这样一部作品?
丁一鹤:时间回到2017年的八九月份,我刚刚写完长篇小说《东方黑客》,并在公安部主办的《啄木鸟》杂志连载。当时分管《啄木鸟》杂志的群众出版社副总编李国强建议我关注广东开展的“飓风行动”。他告诉我,这一行动“有禁毒、有反诈”,可以写一部全景式报告文学。
我说,行。但说实在的,那时的我还不知道什么是反诈。采访之后,我才知道是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作为国内最早关注个人信息犯罪的写作者之一,无论禁毒题材还是反诈题材,我觉得都不难。
《法治周末》:在创作《飓风行动·围猎》时,你四下广东,采访了上百名禁毒干警。能分享一下这些采访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经历吗?
丁一鹤:大约是2017年9月,我从当时的工作单位,也就是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请假——连探亲假加上年假差不多凑了一个月,跟着李国强副总编去了广东,并留在广东连续采访了一个月。初步掌握材料后,我们都觉得这是一部重大题材作品,就申报了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并获得了支持。
我这人小事犹豫,大事果决。你让我买斤鸡蛋,我可能会为了买五块的还是十块的纠结好一阵子,但遇到人生大事需要作出决断时——比如上学、转业这些常人看起来的人生大事,顶多一支烟的工夫我就想好了。
这时候,我突然做了一个很决绝的决定,从我所在单位办理退休。别人不理解我为什么这么早退休,但我知道,做成一件事,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气。况且,从当兵开始为国尽忠,我到所在单位已经满打满算干了30年,职业生涯算是画上了句号,该干点自己想干的事情了。
我本以为,这部作品用一年时间就可以写完,但没想到,在此后三年多的时间里,我多次赴广东采访。这样的“来回折腾”,在我的采访写作经历中是前所未有的——只有一个原因,咱不能对不起那些禁毒英雄们。他们太可爱、可敬了,通过采访,我们成了好兄弟。
《法治周末》:从收集素材到最终完成《飓风行动·围猎》这部作品,历时近四年,这期间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又是如何克服的?
丁一鹤:最大的困难就是情节不够。要知道,这个行动不是一个案子一个故事,而是几百个案件无数的人物,怎么把金子淘出来呢?我的办法是:采访一次之后,写到卡壳了,回去采访;又卡壳了,背起背包再去。就这样,书稿完成之前,我四下广东采访,每次都是一个月。加上最后一次陪着电视剧《围猎》导演李少红等剧组人员再次采风,总计是五下广东。
按照出版社的安排,这部作品由啄木鸟杂志社主编杨桂峰负责。在我创作期间,杨桂峰带着两位编辑,三次陪同我到广东实地采访。
三年多的采访,就像用篦子梳头一样来回篦过五遍。我沿着广州、佛山、珠海、深圳、陆丰、汕头这条线路来来回回,唯恐遗漏重要的细节。
“欣赏荷塘不必搅动淤泥”
《法治周末》:《飓风行动·围猎》作为长篇纪实作品,在真实事件与文学创作之间,你是如何把握平衡的?
丁一鹤:书稿完成后,审读过程也经历了层层把关。如果把这部作品比作一间房子,那么,从采访到图书出版阶段,李国强和杨桂峰是设计师,是蓝图的描绘者。拼杀在一线的警察朋友,提供的是砖瓦和基石。我只是个建筑工,负责把房子盖起来。图书编辑和封面设计师,干的是装修的活儿。
所有工种缺一不可,才盖成了这么一间看起来还说得过去的房子。基于这些原因,把《飓风行动·围猎》称为集体创作丝毫不为过。所以,这部作品写得好属于大家的功劳;写得不好,是我把“房子”盖歪了。
《法治周末》:书中塑造了众多禁毒干警形象,他们的原型来自现实。你在将现实人物转化为书中角色时,遵循了怎样的原则?
丁一鹤:我们谈论一部文学作品,主要谈论的是作品所塑造的人物,而故事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人物没有写好,所有故事都是没有附着灵魂的一堆骨头和肉。但在《飓风行动·围猎》中,我却故意放弃了准确塑造人物。那么,这还是一部好作品吗?当然不是。
之所以没有刻意塑造人物,首先是法治题材纪实作品的特殊要求。对于生活中的真实,作品能表达出来的也许只有一鳞半爪。其次是作为纪实作家的自我约束,有些残酷的现实只能点到为止,不能为了吸引读者眼球,把那些人性的深度问题都暴露在阳光之下。就像我们站在荷塘边,好好欣赏荷花就好了,不能跳进池塘把莲藕伴生的恶臭淤泥也搅动起来,那样岂不败坏了荷塘月色?
这部作品之所以不完美,还有另一层禁忌,就是这部作品中必须把真实的人物形象都进行淡化。对于那些胸前挂满勋章的禁毒兄弟,尤其是冲杀在一线的英雄们,我甚至不能写出他们的真实名字,也不能准确描写他们的形象,只能用化名,给读者描绘一个剪影,而且这个剪影还必须是模糊的。
身为猎手的禁毒警察,他们正气凛然、无所畏惧。但他们同时也是父母的儿子、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爸爸。他们是猎手,也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对于那些隐藏在暗处龇着獠牙的猎物的报复,打虎猎狼的英雄不怕,但是总不能让猎手的家人也置于虎口狼牙的危险之下吧?
所以,尽管遍地英雄遍地热血,我只能给这些熟悉的人物群像,画几个模糊的剪影。比如,我曾经多次采访过一位化名李世龙的公安局局长。很多年前,他为了保护战友受伤,落下终身残疾,后来他担任禁毒支队长,在禁毒战场上屡破大案要案,所在地区是一片净地。后来公安机关展开扫黑除恶斗争,领导又安排他去另一个区,到扫黑战场上“啃硬骨头”。他在扫黑行动中以菩萨心肠和雷霆手段,在辖区内打出一片清平世界。在我心目中,他是独一无二的铁血英雄。但在这部作品中,关于他的文字加起来也不过区区200字,很容易被读者忽视。
在影视作品中,禁毒总是与枪战、卧底等情节紧密相关,但在本书中,我尽量避开相关情节,万不得已时也只是点到为止。在本书中,我只提到了一处。不是不想写,是怕写出来之后,我的警察兄弟们会被疯狂地报复。在故事选择上,能够写进书里的真实事件,也是经过反复筛选、左右权衡之后才确定的。
就人物的塑造和故事的情节而言,我在作品中留下了很多可以拓展的空间,只能给聪明的读者留一片天空,请影视编剧们在下一步的创作中妙笔生花了。
“我接受这部作品的不完美”
《法治周末》:《围猎》改编成电视剧,这个消息最初是如何传来的?你当时的反应是怎样的?
丁一鹤:很简单。李少红导演看到这个故事,就买了koko官网下载的版权。我一听这么著名的导演要拍这个故事,求之不得啊。于是,很顺利地就签约了。
《法治周末》:在作品改编成电视剧时,你是否有参与其中?
丁一鹤:我就是一个种麦子的农民。我种完麦子,收了,晒干卖给开饭馆的。他把麦子磨成面,至于做饺子还是做馒头,和我种麦子的还有关系吗?人家说一句,这馒头是老丁家种的麦子做的,就足够了。
《法治周末》:你如何评价这部作品?
丁一鹤:这部作品是我的心血之作,我尽力了。下一步,我还会更加努力。或许有人会说,采访这么苦,写得这么累,还写成一部并不成功的作品,这值得吗?但我认为,这次我尽力了,且自认为这是我迄今为止最用心的一部作品。
《法治周末》:2019年,《飓风行动·围猎》中的一个故事获得了法治周末报社主办的首届法律人纪实写作大赛一等奖。对于有志于从事法治题材文学创作以及影视改编的创作者,你有什么建议或经验可以分享?
丁一鹤:我的这本书,本来是一个单独的长篇。写完的时候,有个最有意思的故事,我觉得需要单独成篇,就投给了《法治周末》,结果就发表了,后来还获得了《法治周末》征文活动的一等奖。这是一项突如其来的荣誉,我要感谢《法治周末》对作者的厚爱。
在这本书出版之后的电视剧拍摄前夕,我们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今天,这些困难都已经过去,但它们也在时刻提醒着我们——这个世界并不那么完美。正如我个人,过去的人生并不完美,但人过知天命之年,我愿意接受过去的不完美,也接受这部作品的不完美。
责编:尹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