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艺术遇见ai:专家共探科技与人文的共生之路-koko官网下载

koko官网下载  > 法治文化

当艺术遇见ai:专家共探科技与人文的共生之路

2025-10-09 12:55:28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法治周末》记者 郑超

文艺的创作门槛,正被人工智能打破。有了科技辅助,艺术家们提升了创作效率,拓展了表达方式。

9月24日,“科技赋能文艺创作的边界与共生之路”专业沙龙在北京市文联艺术工坊举行。此次沙龙是2025北京文化论坛“破界共生: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平行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北京市文联承办。

“边界”与“共生”是本次沙龙探讨的关键词。ai时代,艺术家还能不能保住自己的位置?艺术创作会不会因技术的介入而失去灵魂?科技与文艺如何共生和共融?在沙龙主持人、清华清尚智慧场景研究院副院长吴琼看来,这些话题是对人类文化原创力本质的一次深刻审视。

《法治周末》记者观察到,活动现场交流氛围热烈,来自影视、绘画、音乐创作、数字出版、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专家分别带来了ai赋能各自行业的前沿实践与思考。


一次ai重塑动画创作的教学实验

在探索ai对艺术创作的重塑上,不少艺术家展开了多样化的实践。沙龙上,北京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动画研究院院长孙立军分享了一次ai重塑动画创作的教学实验。

孙立军介绍,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要完成一部三分钟动画通常需要专业学习一年;即便使用计算机技术辅助,至少也要几个月时间。今年,北京电影学院将28名即将入学的研究生集中至学校,分配了一项任务:每人在三天内独立使用ai完成一部三分钟动画短片。这些参加实验的学生中,有的有绘画功底,有些则是“一笔不会画”。

三天后,实验结果令人惊喜——每个学生都交出了独特风格的作品。孙立军在沙龙现场向观众展示了上述ai作品,坦言这是自己“从事教学与创作40年来从未遇到过的现象”。

孙立军表示,这次实验是ai的“破界”价值的证明——ai工具打破了技艺门槛,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创作。

原生态艺术的仪式感和创作过程不可替代

在活动现场,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舒勇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实验。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兴起之初,舒勇就尝试将其用于艺术创作,他计划同步进行传统绘画,对比二者差异。启动电脑使用ai开始创作后,人工智能瞬间就将他脑海中的想象转化为图像,那种如“孙悟空变戏法”般迅速生成上百个场景的能力,令他深受震撼。

舒勇坦言,那一瞬间自己仿佛被“击倒”了,再去面对铺开的宣纸时,他几乎对传统艺术的价值产生了动摇。

随后的三个月,舒勇无法面对宣纸作画。人工智能的高效、多维度表达,超出了他原有的认知。他同时发现,传统的知识结构不够用了,这倒逼他快速学习新知识,保持在电脑前的创作状态。

快速生成式的创作过程,让舒勇逐渐察觉到ai作品的“廉价”和“不真实”感。他觉得,这一过程缺乏传统绘画中一笔一画的堆积所带来的踏实与沉浸。最终,他重新回到画布前,再次拿起笔。在触到宣纸的刹那,一个艺术家的创作激情也瞬间回归。

这次实验让舒勇意识到,原生态艺术的仪式感和创作过程“不可替代”,这正是传统绘画最珍贵的价值所在。


科技给出版业带来的新变化

出版业在数字化进程中始终面临挑战与机遇。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总编辑、副总经理,联合在线(深圳)数字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克凌在沙龙上分享了ai技术在当前出版流程中的定位。

于克凌介绍,从出现电子书和手机阅读,技术就不断倒逼传统出版机构转型。目前,在内容制作方面,在儿童图书、科普类读物中结合ar、vr等技术增强互动体验,会显著提升产品吸引力。

整体而言,ai在内容创作和编校环节仍存在局限。于克凌举例,数码印刷仍无法完全替代传统工艺,许多精装书的制作仍依赖人工。在编校方面,ai虽可处理基础语法、错别字检测,但面对文学作品中个性化的语言风格,机械化的“修正”反而会破坏文本韵味。因此,三联仍保留专业校对人员,以保障文学作品的语言品质。

于克凌介绍,目前ai主要用在图书的营销环节。例如,ai可担任“24小时在线的营销助理”。目前,已经有出版社与ai出版公司开展了合作。该公司提供覆盖全出版流程的ai整合平台。将书稿文件输入系统后,ai能够自动提炼书籍的核心内容、关键卖点、作者简介等要素,并据此生成完整的营销推广方案。

于克凌表示,ai确实为出版社的营销工作提供了重要助力。不过就其发展前景而言,尚未看到ai完全替代人工的可能性。


ai对音乐创作的改变“前所未有”

在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黄宗权看来,人工智能对音乐领域的影响是革命性的。他在活动现场分享了一个例子:研究人员指导ai学习贝多芬本人创作的九部交响曲,在此基础上,让ai根据贝多芬遗留的交响曲手稿进行“创作”,续写贝多芬“第十交响曲”。

黄宗权指出,音乐一直被视为所有艺术形式中最难以被人工智能突破的领域。这是因为,音乐是抽象的,其蕴含着严谨的逻辑结构,不协调的旋律会让人感到不适。目前,ai对音乐创作的改变是“前所未有”的。

在沙龙上,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张树武从技术演进视角切入,提出人工智能已从单一手段升维为一种方法论,正在重构包括文化在内的多个行业生态。他表示,科技与文化的互动并非单向赋能,而是双向奔赴。真正的融合,是让技术理解人文精神,也让文化赋予科技温度。


科技与文艺深度融合的新范式

随着探讨持续进行,沙龙进入更深入的对话——如何实现科技与文艺的真正共生共融。

孙立军以ai水墨动画《黄土坡》为范例,分析了先进技术讲好中国故事的可能路径。他提出,在ai时代,人类应着力培育“三力”:想象力、审美力、执行力。唯有如此,科技才能成为激发文化原创力的强大引擎。

张树武强调,文化和科技的融合虽不能实现“文化的大家化”,却能有效推进“文化的大众化”。他倡议开放优质文化资源,使ai在更广泛的场景中发挥积极作用。他同时指出,要警惕“文化ai化”,推动“ai文化化”。

舒勇指出,技术日新月异,但文化艺术的价值历久弥坚,永远不会过时。他呼吁加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打通壁垒,培养既懂艺术规律又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于克凌强调,文艺行业为ai提供了丰富而真实的应用场景,推动技术迭代升级。他以《黑神话:悟空》《哪吒2》《清明上河图》等一系列数字作品为例介绍了科技在文艺作品推广普及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黄宗权表示,科技帮助人类更好地展现思考、情感,更好地实现人类创意。因为这种赋能,艺术题材发展的边界不断被打破,不断激发文化原创力,科技和文化一定能走向共生。

在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的交叉领域,艺术家们的探索与实践仍在进行。孙立军正推进一项旨在打破动画与真人实拍影像界限的实验,他预测:“未来,观众将看不出一段影像是动画还是实拍,这一趋势必然很快到来。”

舒勇在其美术馆系列展览中,邀请从未接触过绘画的科学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创作,鼓励从未有过创作经验的老年人参与到艺术展览中。他认为,这种由跨界产生的“新经验”,对拓展创作与认知的边界至关重要。

活动中,多位专家表示:这场沙龙紧扣时代脉搏,回应社会关切,既展现了科技赋能文艺的广阔前景,也明确了坚守人文精神的根本立场。

责编:尹丽

——法治周末
联系koko官网下载
koko官网下载的版权所有 koko官网下载 copyrights © 2014- www.legalweekly.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治周末》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