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单记忆
2025-10-09 13:07:28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几十年来,西单商业街真实见证了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变迁,承载了几代人的集体回忆,也记录了我曾经欢快灵动的青春脚步

图为西单瞻云牌楼。 视觉中国供图
□李宁
西单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是以商业为主的著名街区。许多年来,在我的心里,它既是北京城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一部历史缩影,也留下了我在这座城市一路走来的人生足迹。
百年西单的商业年轮
据史料记载,西单得名于原西单路口的“瞻云”牌楼,其与东单路口的“就日”牌楼遥遥相对,即老北京俗称的“西单牌楼”。追根溯源,自明代起就有了西单的雏形。那时,西单是西南各省通往京城的主要通道,从西南各省经陆路而来的商旅和货物,需由卢沟桥进入外城广安门,经菜市口向北进入内城宣武门,再经西单抵达内城各处。为方便过往商人与旅客,西单一带陆续开设了店铺、酒肆、饭馆。
明清之际,位于西长安街附近的大理寺、太仆寺、太常寺、刑部、都察院、銮仪卫等衙署,多在西单采办物资,进一步推动了这里的商业发展。清末民初,满人贵族多居住于西北城,国民政府的许多机构也设立在西城附近,为满足清朝遗老遗少与政客新贵的需求,西单一带的饭馆、旅馆、商店等日益增多。1929年,西单商场在此开设,此后日用百货、小吃食品、旧货书摊,以及说书、杂耍、游艺、戏曲等各类行业应运而生。后来,“三友实业社”“洋货店”等店铺相继出现,原在西四、护国寺一带的商贩和店铺也纷纷向西单聚集,使西单商业街兴盛一时。
自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起,南起西绒线胡同、北至灵境胡同西口,南北长1600米、占地80公顷的西单商业区,已成为京城兼具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与商业活力的商贾云集之地,也是集购物、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商业中心,与王府井、前门大栅栏并称北京传统三大商圈。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西单历经从百业待兴到百业俱兴的沧桑巨变。尤其是改革开放数十年间,西单大街通过数次规划建设与改造完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如今仍是当之无愧的首都地标性名片。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高档商场、休闲购物中心、大型书店、民航大厦、电报大楼、银行机构、机关办公大楼等汇聚于此;公交与地铁四通八达,琳琅满目的商品、天南地北的美食随处可见,西单不仅吸引着众多时尚青年,也是外地朋友慕名而来的“打卡”地。这里白天人流涌动,节假日更是熙熙攘攘;夜晚霓虹闪烁,灯光旖旎,色彩斑斓,与不远处的天安门广场遥相呼应,成为都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学生时代的潮流坐标
20世纪80年代初,我来到北京读大学。那时北京的繁华商业街还很少,大型商场更是屈指可数。西单是距离学校较近的繁华街区,因此也成了我学生时代购物、逛街最常去的地方。当时西单北大街的商店不多,其中名气与规模最大的,是位于路东的西单商场以及与它隔街相望的西单服装店。
那时,我是妥妥的穷学生,周日和几个同学相约坐公交车到西单“穷逛”,大多是为了一饱眼福,也是对紧张学习生活的小小调剂。记得有一年,我攒了好几个月的生活费,才在西单服装店买了一件觊觎已久的春秋衫——大概十几块钱,却让我欢喜了好一阵子。
位于西单路口东北侧、与中国民航大厦比肩而立的北京电报大楼,始建于1956年,更是承载了我许多过往的记忆。大学四年里,每次寒暑假回家前,拿到火车票的第一时间,我总会先到电报大楼给家里拍一封电报,告知父母到达时间、车次和车厢号,好让他们买站台票来接我。格式化的电报纸上,短短几个字言简意赅,却像一条纽带,紧紧连接着游子与亲人之间的浓浓亲情。
从西单往南穿过长安街十字路口东侧,有长安大戏院、首都电影院、鸿宾楼饭庄、六必居酱菜园;再往东靠近六部口拐角处,还有一家专门售卖照相摄影器材的商店。那时学校上刑侦课需要用到相机,我曾不止一次萌生过自己买一台相机的冲动。几次路过这家商店,我看着橱窗里琳琅满目的各式相机,终因囊中羞涩,不得不放弃这份奢望。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考回母校攻读研究生。西单商业街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西单十字路口东北侧开设了百花市场和劝业场,各类商铺、饭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晚上还开设了夜市一条街,卖服装和小百货的摊位一家挨一家,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烟火气十足。
读研究生期间,我终于有了八九十元的助学金,经济条件稍微宽裕了一些,于是来西单“逛吃”成了学生时代最奢侈也最欢乐的业余生活。后来我毕业留在北京工作,单位就在离西单不远的长安街沿线,隔三岔五下班后,总忍不住坐几站公交车去西单溜达一圈,权当放松休闲,也顺便怀旧。
时光流转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西单赛特、君太百货、中友百货(现更名为“汉光百货”)、西西友谊商城、中国银行等大型百货商场和写字楼纷纷入驻,古老的西单商业街成了京城的寸土寸金之地,愈发热闹非凡、活力四射,焕发出勃勃生机。当时在西单商业街东北入口处建了一个下沉式广场,名为“西单文化广场”,各种文化休闲游乐设施一应俱全,其中还有一个面积很大的室内滑冰场,记得收费标准是每人每小时45元。那时女儿刚上小学,我带她来这里体验过两次冰上乐趣,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也圆了自己大学时代的滑冰梦。如今二十多年过去,虽然滑冰场早已不见踪影,但我和女儿每次想起当年在那里滑冰的欢乐场景,仍记忆犹新。
岁月深处的故地情愫
进入21世纪后,西单商业街历经数次整体修缮与改扩建,面貌焕然一新,愈发欣欣向荣,充满现代气息。位于西单十字路口东南侧的长安大戏院、首都电影院、鸿宾楼饭庄、六必居酱菜园、三角地照相器材店等记忆中的老牌匾,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几座现代化高楼大厦。原来西单路口处简易的行人过街天桥,被改建为带有滚动电梯的连廊——它犹如一条空中彩带,将东西两侧的购物区连接为一体,大幅提升了顾客逛街购物、观光的便捷度。西单服装店的原址上,集购物、餐饮、康体、娱乐、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西单大悦城拔地而起,汇聚了更多青春时尚元素,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更丰富、便利、舒适的逛街体验。改造后的西单文化广场取消了原来的下沉设计,改为平坦宽阔的毛石铺地、阵列式树木、现代化照明灯具与开放式喷泉,整体风格简约大气,又充满现代感与文化气息,令人豁然开朗、耳目一新。
再后来,我所在的单位搬离了长安街沿线;加之近些年北京的繁华商业街层出不穷,购物休闲的选择越来越多,我到西单的次数也明显减少。但即便如此,我每年总要心心念念地去上几次——什么都不买,只为看看这位在我心里久违的“老朋友”。
不久前,我又一次到西单故地重游,也算一场怀旧之旅。那一天风和日丽,我徜徉在西单商业街上,放眼望去,仿佛置身于一条既流光溢彩又饱含历史沧桑感的时间长河,心中涌起恍若隔世之感。那一刻,我抚今追昔,不禁百感交集、感慨万千。
毗邻长安街的北京电报大楼依然巍峨矗立。作为新中国第一座最新式电报大楼、新中国电报通信的总枢纽,以及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它已于2017年6月6日正式关闭电报电话业务大厅。然而,电报大楼塔尖的报时钟声与《东方红》乐曲声,却悠远绵长、余音袅袅,始终回响在我的耳畔,也回荡在我的心头。
曾与王府井百货大楼、东安市场齐名,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字号商场——西单商场。它已于2024年最后一天告别了热爱它的新老顾客,正式闭店。那天我信步来到商场原址,一楼橱窗里,“全场商品低至一折”等宣传牌仍赫然在目,让人不禁唏嘘感伤。看着眼前的一切,我的眼角忽然有些湿润——仿佛在猝不及防间遗失了一位相识、相知、相伴多年的老朋友,心中顿感怅然若失。遗憾的是,我没能赶上与它的最后告别,此刻只能在心底默默为它祝福:愿有朝一日,升级改造后的西单商场能涅槃重生,以崭新的面貌荣耀归来,再铸辉煌。
几十年来,西单商业街真实见证了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变迁,承载了几代人的集体回忆,也记录了我曾经欢快灵动的青春脚步。每每想起它,我的心底便会情不自禁地涌起一股股暖流。
责编:尹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