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猎”老年人的私域直播
2025-07-10 16:05:06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法治周末》记者 管依萌
“这是老中医专家研发的,贴到脚心上一会儿就变黑了,身体里的湿毒就排出来了。”听到母亲的介绍,张婷(化名)就知道母亲又被直播间“洗脑”了。
当张婷问及上述商品价格,张婷母亲得意地告诉她:“这是专家特意申请的优惠,原价每盒800多,现在只要200多。”
张婷透露,自从母亲学会刷短视频后,便沉迷养生短视频、直播间,每天都抱着手机观看各种“专家”的“科普”,并且还会购买各式各样的保健品。
张婷母亲的经历并非个例。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全国部署开展老年人药品、保健品虚假宣传专项整治工作。在专项整治过程中,市场监管部门发现有商家为规避监管,通过个人微信、企业微信、微信群等私域渠道将顾客引流至线上,在网站、平台、小程序等开设直播间,假借“养生讲堂”“健康咨询”等名义进行夸大、不实宣传,诱导老年人线上下单或线下消费。
近年来,私域直播“围猎”老年人,此类直播间隐蔽性强、观看需权限、事后不可回看,正成为虚假宣传、收割老人的重灾区。

视觉中国供图
无奈的子女
“从早到晚都在看直播,每天雷打不动地打卡。”刘鹏(化名)的父亲沉迷于养生直播4个月,家里堆满了他买的益生菌、羊奶粉、辅酶q10、铁棍山药粉、沙棘汁以及各种各样的压片糖果型补品。
刘鹏尝试过各种方法——在网上寻找被骗案例、查资料告诉父亲保健品不能治病、查找到价格便宜一半的同款商品甚至与父亲吵架。但他发现,这些都没有用,“(父亲)表面上答应了说再也不买了,背地里偷偷地买”。
刘鹏的父亲每天都会“蹲守”直播间,做任务领鸡蛋,还会抢几分钱的红包。刘鹏说,相关销售人员“经常到家里给我父母做按摩,然后得知羊奶粉还剩两三罐的时候,就会再搬去一箱卖给我爸”。
刘鹏投诉过也举报过,但最后都不了了之。“因为是父亲主动购买,没有人胁迫他。”他无奈地说。
刘鹏将自身经历发到社交媒体上,得到了很多网友的共鸣。有网友说,自己的母亲本来说“只占便宜,不会乱花钱”,面粉、抽纸、大豆油、鸡蛋、蔬菜天天往家拿,结果一次性消费24000元,买了一年的阿胶;有网友称,自己的婆婆买了16000元的山药粉;还有网友说自己的父亲花了9500元买药酒……
很多网友表示不理解:为何拙劣的“剧本”会让老人们深信不疑?
专家表示,当前老年人容易在私域直播中上当受骗,一个核心原因在于他们普遍缺少与家人的日常陪伴和深入交流。这种情感上的空缺,使得老年人更容易被主播用所谓的“孝心关怀”和小恩小惠打动,从而建立信任。私域直播骗局往往精准抓住老年人情感空虚、渴望健康、信息差大等特点,构建起一套“围猎体系”。
针对老年人的套路
私域直播间,是如何“收割”老年人的呢?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发布消费提示称,部分商家以“免费送鸡蛋”“社区义诊”“老年福利会”等koko官网下载的线下活动为诱饵,吸引老年人添加微信、加入微信群,随后在直播间通过“伪科学养生课”“专家一对一咨询”等形式,夸大产品“治疗高血压”“抗癌防癌”等功效,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关注心理,诱导购买价格虚高的“神药”“神品”。
此外,私域直播间常通过封闭场景实施情感营销,如以“亲情关怀”“健康咨询”“专家讲座”等名义,违规使用“包治百病”“根治慢性病”“替代药物治疗”等用语,或通过宣称“专家推荐”“祖传秘方”“老干部专用”等进行虚假权威背书,利用“限时秒杀”“最后优惠”制造消费焦虑,或以“无效退款”“无毒副作用”等承诺欺骗消费者。
《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广东卓建(东莞)律师事务所主任孙周总结道,私域直播间的虚假宣传手法共有四种:夸大产品功效,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关注和渴望,编造虚假信息,误导老年人购买产品;伪造身份与场景,部分商家冒充知名人士或机构,通过编造家族纷争、爱国情怀等虚假剧情,对老人进行精神控制;饥饿营销与黑话暗语,商家使用“发财机会”“抓住机会”等话术,营造紧张氛围,诱导老人借钱下单。他们还利用黑话暗语规避风险,如将看直播称为“回家”,把下单付款说成“抓住机会”;商家挂出无实物的空链接,以售卖“发财机会”为名进行虚假交易。
然而,开启“一本万利”的私域直播的成本并不高。记者找到一家企业直播与私域运营的技术平台服务商,该服务商可提供4种经营模式:标准版每年3000元、专业版每年6800元、企业版每年9800元、至尊版每年29800元。根据收费不同,提供的服务也不同。比如,标准版无法提供直播签到、积分商城等功能。
“做私域直播,让复购和利润成倍增长。”另外一家服务公司的直播技术服务费较为复杂。该服务公司可帮助商家搭建品牌私域直播间,有两种收费模式:第一种,按成交订单抽成。低并发场景(同时在线人数小于6000人)每笔订单实付金额×0.4%,高并发场景(同时在线人数大于6000人)每笔订单实付金额×1.4%;第二种,单场保底收费。单场正式直播大于20分钟,且订单抽成小于120元,则需补足至120元,单场直播小于20分钟则0保底费(不限场次)。
如何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相较于面向所有公众的直播,私域直播虽然规模小,但“小切口”却实现了“精准打击”。一旦老人被“洗脑”成功,日后维权难免困难重重。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中国消费者协会建议,购买产品前应查验直播间是否公示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或药品经营许可证,核查保健食品是否标注“蓝帽子”标志及批准文号,核查药品是否具备“国药准字”批号(可通过国家药监局koko官网下载官网查询)。
同时,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中国消费者协会建议选择信誉良好、资质齐全的正规平台和商家进行消费,警惕通过拉群进私域直播间、临时链接等非正规渠道进行交易。交易时注意保存直播录屏、商品链接、支付凭证、客服聊天记录等信息,要求开具正规发票或者收据。签收易碎、贵重物品时,需当场查验外观及基本功能,必要时全程录像。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中国消费者协会提示:消费者如发现被骗,要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如果发现商品存在质量问题,及时通过平台维权通道发起售后申请;如果遭遇虚假宣传或消费欺诈,可拨打12315热线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或通过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向消协组织投诉。对于金额较大、涉嫌刑事犯罪的案件,应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提交相关证据。
私域直播中老年人药品、保健品虚假宣传问题严重侵害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扰乱了市场秩序。对于监管部门而言,如何应对这种屡禁不止的新式陷阱?
孙周指出,现行的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子商务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私域直播的责任认定都有一定的约束。
孙周表示,私域直播具有极强的隐秘性,外人无法直接观看,需通过特定链接进入。一些平台对直播内容、主播资质审核不严,甚至将管控宽松作为宣传卖点。她认为,首先要强化平台责任。要求私域直播平台(如微信、小程序等)建立严格的入驻审核机制,对主播资质、直播内容进行实时监控。平台应加强对直播间运营者、直播营销人员服务机构、直播营销人员的身份认证和资质审核,强化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置,依法依规报送数据信息,积极协助消费者维权。其次,利用大数据、ai等技术手段监测异常交易、虚假宣传行为,同时加强人工审查力度。包括建立专门的监测团队,对私域直播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理违法违规行为。
孙周建议,市场监管、网信、公安等部门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对私域直播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全链条打击,加强信息共享和协作配合,形成监管合力。同时,通过媒体、社区等渠道加强老年人防骗宣传,提高其识别虚假宣传的能力。通过开展老年人药品、保健品知识普及活动,帮助老年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只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构建安全、健康的网络消费环境,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孙周告诉记者。
责编:尹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