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视角下,消费者该如何使用智能家居-koko官网下载

koko官网下载  > 热点财经

法律视角下,消费者该如何使用智能家居

2025-06-12 08:34:05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法治周末》记者 管依萌

□韩筱

智能门锁、智能音箱、宠物智能喂食器……智能家居的使用场景越来越多。

亿欧智库5月发布的《2025中国智能家居行业技术服务商研究报告》显示,今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已突破1万亿。

智能家居产品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便利和乐趣的同时,消费者的隐私安全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法治周末》记者对话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法官助理瞿倩和《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风和,对消费者选购、使用智能家居提出相关建议。

《法治周末》:消费者该如何选购和使用智能家居,防范智能家居带来的隐私侵权等问题?

瞿倩:消费者购买和使用智能家居时,要增强数据保护意识,尽量从正规渠道购买可靠性高、口碑良好的优质品牌,并优先选购通过国家3c认证及其他相关安全认证的智能家居产品;购买过程中要注意核实判断产品广告信息的真伪,避免购入“三无产品”,导致相关权益受损。

消费者在安装、使用安防类智能家居设备时,应尽可能选择对他人影响最小的方法,充分尊重他人隐私,避免因设备不当安装、功能过度使用等侵害他人的隐私权益和生活安宁。

使用智能家居设备时,通过定期更新软件、下载补丁修补漏洞,定期更换设备及网络接入密码,非必要不同意隐私授权,非必要不开启“默认监视、监听”等功能,非必要不开启数据收集共享权限等方式。

王风和:选购智能家居时,还可查看产品是否有相关安全认证,如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认证等;了解产品的数据存储位置,优先选择数据存储在国内的产品;考察产品更新维护政策,确保长期获得安全更新;优先考虑具有良好隐私保护声誉的品牌;认真阅读隐私政策,了解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情况;合理配置设备权限,定期检查和调整隐私设置;不使用时关闭设备,特别是摄像头、麦克风等敏感设备。 

《法治周末》:如发现隐私权可能被侵犯,消费者该如何维护自身权益?

瞿倩:消费者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敏锐关注智能家居设备可能侵害隐私权的征兆,如设备在用户未发出指令的情况下出现无故报警、启动、运行、播放等情形,应及时排查异常原因,并通过拍摄视频、照片等方式固定异常证据,同时备份设备存储内容或通过技术手段存证,确保证据真实、完整、可信,以期达到证明目的。

若发现隐私已经受到侵犯,在做好搜集存证的同时,注意采用切断设备电源、网络接入、蓝牙连接等方式,避免侵害持续或进一步扩大。

消费者还可积极寻求与设备厂商、销售商、服务提供商等主体的沟通,告知其异常情况及可能存在隐私侵权隐患,要求其排查风险并就异常问题进行解释;对于发现确有隐私侵权或较高风险隐患的,要求相关主体立即停止侵权行为、或帮助用户防范避免持续侵害,同时对双方沟通记录及沟通协商过程中企业提供的相关材料,做好证据留存,以备后续需要。

对于双方协商未达成一致意见的,消费者可以依法依规向消费者协会、相关行业监管部门等投诉;确有明确隐私侵权线索的,可以依法向公安机关报案,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全面提交前述收集固定的所有侵权证据,要求对方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王风和:除了上述维权方式,消费者还可以考虑集体诉讼,增强维权效果。

需要强调的是,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处理个人信息侵害个人信息权益造成损害,个人信息处理者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等侵权责任。


责编:肖莎

——法治周末
联系koko官网下载
koko官网下载的版权所有 koko官网下载 copyrights © 2014- www.legalweekly.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治周末》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