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太子刘据被诬告陷害案
2025-09-12 09:46:11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法评历代奇案·西汉
□何能高
刘据(前128年—前91年),汉武帝时期皇太子。他因宅心仁厚、常平反冤案,遭到执法严苛的酷吏忌恨,屡被诬告陷害。刘据奋起反击失败后自杀,武帝查明真相后,对诬告陷害者予以严惩。
宅心仁厚
汉武帝16岁登基,早年无子。据《汉书·武五子传》记载,他29岁时与卫子夫生下刘据,欣喜万分,令东方朔等作赋庆贺。刘据7岁时被立为皇太子,深得武帝宠爱。
刘据稍长后,武帝为其甄选名师;成年后,又专程在长安为他建立博望苑,供其交往宾客,并允许他依照自己的兴趣行事。
刘据待人宽厚、温和谨慎。其母卫皇后年老色衰失宠后,刘据也难得见到武帝。武帝察觉母子二人不安,对刘据的舅舅、大将军卫青说:“太子性格稳重好静,定能安定天下,不会让朕忧虑。若要找一位以文治国的君主,还有谁比太子更强呢!听说皇后、太子不安,果真如此吗?你可将朕的意思转告。”
后来,刘据常劝阻武帝不要征伐四夷,武帝笑着回应:“我来承担征战之苦,将安逸留给你,不是挺好吗?”
武帝晚年常年外出巡游,朝中诸事尽委刘据,宫中诸事则交由皇后处理。刘据裁决的事项,无论是否上报武帝,武帝均表赞同,有时甚至不加过问。武帝用法苛严,重用张汤、杜周等酷吏;而太子处事宽厚,常将他认为处罚过重的案件予以平反。刘据的作为令诸多酷吏暗中不满,卫皇后时常告诫他要遵从武帝意见,不要擅自宽免罪犯。武帝听说后,反而赞赏刘据的做法,对卫皇后的劝告不以为然。
屡受诬告
因太子宽厚,朝中宽厚的群臣多支持他,而用法严苛者则频频诋毁。故武帝听到的赞赏太子的声音少,诋毁太子的事情却很多。元封五年(前106年),卫青病逝后,一些奸臣见太子可倚仗的势力减弱,担心太子即位后对自己不利,开始竞相陷害太子。
武帝很少与诸子共处。一次,太子进宫谒见母后,在宫中停留稍久,黄门苏文便向武帝诬告:“太子调戏宫女。”武帝闻言,将太子宫中的宫女增加到200人。太子后来获知此事,对苏文暗生怨恨。
苏文与小黄门常融、王弼等人,时常暗中窥伺太子过失,添油加醋地向武帝密报。卫皇后对此恨得咬牙切齿,让太子向武帝禀明,以严惩这些人。太子却说:“只要我不做错事,又何必怕苏文等人!皇上圣明,不会相信谗言,用不着忧虑。”
一次,武帝身体不适,派常融去召见太子,常融却回报:“太子面带喜色。”武帝闻言默然。等太子到后,武帝见他眼有泪痕,却强颜欢笑,心中生疑,暗中查问后得知真相,怒将常融处死。
恶吏陷害
赵王刘彭祖是武帝的异母兄,其子刘丹为赵王太子。《汉书·江充传》记载,因为妹妹嫁给刘丹,江充了解到刘丹家事,他向武帝诬告刘丹与后宫姬妾淫乱、与恶势力勾结打劫,刘丹因此获罪。江充出使匈奴后,被任命为直指绣衣使者,负责督捕三辅境内盗贼,监察权贵违法越礼行为。他只要发现贵戚近臣有骄奢越僭之举,便向武帝报告弹劾,由此被认为“不畏权贵、刚正不阿”。
太始年间,江充随武帝前往甘泉宫,发现刘据的家臣驾车在驰道上行走,当即扣押处置。太子派人向江充求情:“我并非舍不得车马,只是不想让皇上怪我平日没管教好左右。希望您宽恕一次。”江充不予理睬,径直上奏,武帝由此对他更加信任。
丞相公孙贺的妻子是卫皇后的姐姐,其子公孙敬声因挪用北军1900万钱被逮捕下狱。当时,阳陵大侠朱安世正被武帝悬赏抓捕,公孙贺提出,若能抓到朱安世,愿以此功为公孙敬声赎罪,武帝同意。据《汉书·武帝纪》《汉书·公孙贺传》等记载,朱安世被抓后,为报复公孙贺父子,在狱中上书诬告公孙敬声与刘据的妹妹阳石公主私通,并指使巫师在皇帝专用的驰道中埋藏木偶人诅咒武帝。武帝大怒,下令逮捕公孙贺等人调查定罪。征和二年(前91年)正月,公孙贺父子死于狱中。当年闰四月(一说五月),阳石公主及刘据舅舅卫青之子卫伉等人也被赐死。
同年夏,患病的武帝到甘泉宫休养。江充见武帝年事已高,因此前之事已得罪刘据,担心武帝去世后被报复,遂先发制人,构陷刘据,妄言武帝生病是因有人行巫蛊诅咒天子。
武帝命江充侦办此案,江充指挥巫师四处掘地“查找”木偶人,还令人在一些地方泼上血污,伪造祷祝诅咒的现场,收捕所谓嫌疑犯,采用铁钳烧灼等刑讯逼供手段迫人认罪。此举导致官民互相诬告,纷纷被以大逆不道罪处刑,牵连受害者高达数万人。而武帝因年迈体病,更疑心左右在用巫术诅咒自己。
江充窥探到武帝的心病,又说宫中有邪气,导致天子之病久不见好。武帝便派岸道侯韩说、御史章赣、黄门苏文等协助江充查案。江充从后宫不受宠幸的夫人开始“调查”,再到皇后卫子夫宫中,一无所获后,于同年七月令人将铁锹挖到太子东宫,“查获”桐木人偶。
奋起反击
刘据得知后十分惊惧,想向武帝自证清白,可武帝在甘泉宫养病,音信不通,无法求见。他遂向老师、少傅石德询问对策。石德说:“此前丞相父子、两位公主及卫氏一家都因此牵连治罪,如今巫师找到‘证据’,不知是故意放置的,还是真有其事,我们自己无法明辨。”他建议太子持符节将江充等人抓捕审讯清楚后再奏报武帝,又说:“皇帝正在甘泉宫养病,皇后、太子属吏去请安问候都得不到回复,皇帝生死不得而知……您不记得前朝太子扶苏被害之事吗?”刘据闻言表示认同。
同年七月九日,刘据派舍人持节连夜报告卫皇后。得到皇后支持后,他动用中宫的厩车马,取武库兵器,调长乐宫卫队,告令百官江充谋反,派门客扮成使者矫诏抓捕江充、韩说等人。抓到江充后,刘据大骂:“赵国奴才,陷害赵王父子还嫌不足吗?又来害我父子!”随即下令处死江充和参与栽赃的巫师。但御史章赣漏网,逃往甘泉行宫向武帝告发。
苏文逃出长安后,也向武帝报告太子发兵捕人之事。武帝说:“太子肯定是害怕了,又愤恨江充等人,才发生变故。”他派使臣召太子前来,可使者因胆怯未敢入城,谎称太子造反要杀自己。武帝大怒,由此确信太子谋反。
自缢而死
左丞相刘屈牦与李广利是亲家,二人都想共立李夫人所生的昌邑王为太子,一向与太子不和。故刘据命少傅石德、门客张光等率领卫队攻入丞相府,刘屈牦逃跑,丞相长史驱车到甘泉宫奏报武帝。武帝赐刘屈牦诏书:“捕杀叛逆者,朕自会赏罚分明……决不能让叛军冲出长安城!”
随后,武帝从甘泉宫回到长安建章宫,颁布诏书征调三辅附近各县军队,又调长水等地胡骑及船兵“平叛”。此时,刘据率卫队、囚徒将长安附近数万人临时武装起来,行至长乐宫西门外时,正遇刘屈牦人马,双方激战五天,死亡数万人,血流成河。
七月十七日,刘据兵败,向东逃出长安城,卫皇后闻讯自杀。惨案发生后,壶关三老令狐茂上《讼太子冤书》,称“江充本一介平民……陛下却对其尊显重用,让他挟至尊之命迫害太子,纠集一批奸邪小人,对太子进行欺诈栽赃、逼迫陷害”,请求武帝“停止征讨太子”。武帝阅奏后有所醒悟,但未公开赦免太子。
刘据逃到湖县(今河南灵宝),躲藏在泉鸠里一户人家中。主人家境贫寒,靠编织草鞋为生。不久,刘据听说有位富有的旧相识住在湖县,便派人寻找,结果行踪泄露。八月辛亥日,地方官围捕太子。太子自知难以逃脱,紧闭房门自缢而死。主人与围捕官吏格斗而死,二位皇孙一同遇害。
诬者受惩
次年(前90年),武帝逐渐了解到刘据抓捕江充等人只是源于“惶恐”,并无反叛父皇之意。此时,看守高帝庙的小郎官田千秋也上书为太子鸣冤。武帝幡然醒悟,提升田千秋为大鸿胪,后任丞相,开始严惩诬告陷害太子的相关人员:因江充已被太子处死,武帝愤而恢复自文帝起已废除近百年的夷族之刑,夷江充三族;将苏文烧死在横桥之上;诬陷刘据的李广利与丞相刘屈牦均被灭族;在泉鸠里对刘据兵刃相加者也被满门抄斩。
武帝晚年痛失爱子,且太子因自己亲手下诏“平叛”而死,内心痛悔不已,遂修建思子宫寄托哀思,又在湖县修建归来望思台,“天下闻而悲之”。
陷害之罪
刘据处事宽仁,却被江充等人屡屡诬陷。《汉书·刑法志》记载,汉文帝时期,全年判罪者仅400人,形成“刑措之风”(刑罚搁置不用);而武帝时期,“外事四夷之功,内盛耳目之好”“酷吏击断,奸宄不胜”,重用张汤、赵禹等酷吏“条定法令”,颁布“知人犯法不举告、监临部主有罪连坐”的法令,对酷吏执法严苛的行为予以纵容,甚至“立即诛杀放出犯人的官员”。法网由此日趋峻密,奸吏趁机以人性命做交易,“想让犯人活就附会从轻的评议,想要陷害人死就比附死罪案例以构成死罪”。在此情形下,江充等人为谋私利诬陷刘据,实非偶然。
刘据正是看到江充等人通过毫无根据的巫蛊诬陷,接连迫害赵王父子、阳石公主、丞相公孙贺父子等诸多官民,深感自身性命危在旦夕,才愤而反抗,而其反抗目标始终只是江充及其同伙,并非武帝。武帝前期虽明察,无奈“三人成虎”,最终确信刘据谋逆,导致长安血案爆发,刘据被迫自杀。
东汉史家班固悲叹:“巫蛊之祸,岂不哀哉……及巫蛊事起,京师流血,僵尸数万,太子父子皆败。”东汉廷尉张皓亦言:“昔贼臣江充造构谗逆,倾覆戾园(刘据陵园),孝武久乃觉寤,虽追前失,悔之何及。”唐幽州都督韦凑感叹:“汉戾太子困于江充之谗,发忿杀充,虽兴兵交战,非围逼君父也;兵败而死,及其孙为天子,始得改葬,犹谥曰戾。”唐宰相张九龄认为,此案实质是“武帝信江充之诬,定罪戾太子”以致“京城流血”。唐诗人白居易则慨叹:“暗生魑魅蠹生虫,何异谗生疑阻中。但使武皇心似烛,江充不敢作江充。”
正是:汉阙宫深起风波,诬蛊陷害何其多。佞臣构隙埋荆棘,天子生疑覆网罗。血染长街流星落,魂归灞岭孤影绰。悽鸿夜唳乌云薄,泪雨痛坠衣带索。蝼蚁常掏参天木,奸邪终食报应果。千古悲凉血案陈,万山寂默何能说。
(作者单位:最高人民法院)
责编:尹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