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徒欧阳歙徇私舞弊受贿案
2025-10-17 10:45:07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法评历代奇案·东汉
□何能高
欧阳歙,字正思,东汉乐安郡千乘县(今山东广饶)人。历任长社县宰、原武县令、河南尹、汝南太守、大司徒等职,受封鄱阳侯、掖县侯。因东汉光武帝刘秀派遣谒者调查,奏报其任汝南太守期间丈量土地作弊,收受赃款一千余万,遂被逮捕下狱审讯,于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死于狱中。
乱世名儒
据《后汉书》记载,欧阳歙自祖先欧阳生起,世代授徒讲学,传承《伏生尚书》,至其一代已有八世在汉朝担任博士。其家学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加之本人恭谦礼让,在王莽执政时期便被任命为长社宰。
地皇四年(公元23年),汉景帝后裔刘玄击败王莽麾下前队大夫甄阜、属正梁丘赐等人后,登基称帝,史称更始帝。欧阳歙被任命为原武令。彼时天下大乱,赤眉军与刘玄、刘秀等势力相互征战,生民涂炭。刘秀率军平定河北后途经原武,见欧阳歙在乱世中治政有方、颇具才干,且出身书香世家、声名卓著,便升任其为河南都尉,不久又令其代行河南太守职权。
公元25年六月,刘秀与刘玄的更始政权公开决裂,在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称帝;同月,赤眉军拥立刘盆子为天子,形成短暂的割据局面。为收拢天下人心,刘秀大兴儒学、推崇气节,由此开启了后世史家赞誉的“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
刘秀即位后,正式任命欧阳歙为河南尹,并封其为鄱阳县侯。同年十二月,赤眉军击杀更始帝刘玄,与刘秀争夺天下。次年正月,刘秀大封功臣为列侯,有的封地获封四县,其余诸侯封地各有等差。面对博士丁恭关于“封国过大恐生隐患”的质疑,刘秀下诏回应:“古之亡国,皆以无道,未尝闻功臣地多而灭亡者。”
政绩卓异
在封赏功臣、笼络人心的同时,刘秀着力加强法制建设。建武三年(公元27年),在六月穰战、七月秦丰黎丘大捷之后,他下诏确立司法准则:“俸禄不满六百石的下级官员直至县令、国相,若有犯罪须先请示朝廷。八十岁以上老人、十岁以下儿童及受连坐的妇女,除非犯下‘不道’重罪或皇帝下诏特捕,一律不得逮捕拘禁;需审讯者,官员应亲自登门问询。被判劳役的女犯可释放回家,但每月须出钱雇人代其上山伐木以抵刑期。”这一诏令将“尊老爱幼”“恤刑慎罚”等理念转化为具体法律制度,对限制刑讯逼供和随意羁押起到了约束作用。
建武五年(公元29年),平狄将军庞萌谋反,击杀楚郡太守孙萌后东附董宪。刘秀派遣征南大将军岑彭率两员副将赴津乡讨伐田戎并大获全胜,随后下诏称:“令京师各官府、三辅地区及各郡国释放所有在押囚犯,非死罪者一律免予追究,正在服刑的囚徒全部赦免为平民。朝廷务必提拔温和贤良之臣,罢黜贪婪残酷之吏,所有官员须各尽其职。”
在此期间,欧阳歙曾因事被罢免官职,但次年便被刘秀起用为扬州牧,后升任汝南太守。任职期间,他积极向朝廷举荐贤才,政绩斐然,任职四年后被封为掖县侯。除政务之外,欧阳歙还发挥家传《尚书》教学优势,招纳儒生数百人悉心传授,深受学生爱戴。
升任司徒
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春正月辛丑,大司徒韩歆因直言劝谏触怒刘秀被免职。韩歆字翁君,东汉南阳人,因跟随刘秀征战四方、屡立战功,被封为扶阳侯。但其劝谏毫不隐晦,常令刘秀难以容忍。一次朝会中,刘秀评论开国过程中击败的隗嚣、公孙述所遗留的往来书信,韩歆借机进言:“亡国之君皆有才能,夏桀、商纣亦如此。”此言意在讽谏刘秀:执政者即便有才,若不施行仁政,亦可能走向败亡。刘秀震怒,认为韩歆以桀纣影射自己;韩歆又言辞激烈地指天画地,预言当年将有饥荒凶灾,暗指朝政失当,更令刘秀怒火难平,当即下令罢免其官职,遣送原籍。
韩歆返乡后,刘秀余怒未消,又派使者宣读诏书痛斥。司隶校尉鲍永再三求情未果,韩歆与儿子韩婴最终被迫自杀。韩歆在朝野素有声望,其非罪而死引发官民普遍不满。为平息舆论,刘秀最终下诏追赐钱财谷物,按大司徒礼仪安葬韩歆。
不久,刘秀升任汝南太守欧阳歙为大司徒。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期皇帝之下最高级别的官员为太傅、太尉、司徒、司空。其中太傅“无常职”且不常设置;太尉“掌四方兵事功课”;司徒主管民政,负责商议制定教化民众孝悌、谦让、节俭及养生送死等制度,考核全国民政业绩并上报优劣等级以定奖惩,主持郊祀祭品检查及国丧梓宫奉安等事务,遇重大疑难问题需与太尉共议;司空“掌水土工程事”。司徒与司空同属最高文官,与太尉合称“三公”。
逮捕下狱
据《资治通鉴》记载,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因全国耕地面积自行申报存在大量不实情况,百姓户口、年龄亦有增减造假,刘秀下诏令各州郡开展“度田”(丈量土地、核查户口)工作。然而,部分州刺史、郡太守借机舞弊,以丈量土地为名聚集农民,连房屋、村落都一并丈量,引发百姓啼哭抗议;更有官吏偏袒豪强、侵害贫弱。
各郡派使者呈递度田奏章时,刘秀发现陈留郡官吏的简牍上写有“颍川、弘农可以问,河南、南阳不可问”的字句。面对诘问,该官吏谎称简牍“得于长寿街上”,刘秀怒不可遏。
当时年仅十二岁的东海公刘阳(刘秀之子)在帐后进言:“此乃官吏受郡守指使,欲参照其他郡的度田标准。”刘秀追问为何“河南、南阳不可问”,刘阳答道:“河南是京都,多有陛下近臣;南阳是陛下故乡,遍布皇亲国戚。他们的田宅皆逾规制,无法作为标准。”刘秀随即命虎贲中郎将严审陈留官吏,其供述与刘阳所言一致。此事让刘秀对刘阳愈发赏识。
度田中的舞弊问题暴露后,刘秀派遣谒者核查二千石官员的履职情况,重点查办徇私枉法行为。同年十一月甲戌(初一),谒者奏报:大司徒欧阳歙在汝南太守任内度田作弊,收受赃款一千余万。刘秀当即下令将其逮捕下狱,严加审讯。
欧阳歙入狱的消息引发轰动,其门生故吏千余人守在宫门外求情,有人甚至自处髡刑(剃去头发)以示诚意。十七岁的平原人礼震更是上书请求代师赴死,称“臣师大司徒欧阳歙学为儒宗,八世博士,杀之恐致陛下获杀贤之讥”。但刘秀不为所动,未予赦免,欧阳歙最终死于狱中。
同年十二月,关内侯戴涉接任大司徒。五年后,戴涉因举荐的官员犯有盗窃罪受牵连,被捕入狱而死。此后刘秀强令太中大夫张湛出任大司徒,张湛在朝堂之上听闻任命,竟吓得尿湿衣裤,以重病为由坚辞,刘秀只得作罢。
位高行危
欧阳歙在汝南太守任上政绩卓著,深得朝野认可,升任司徒后却因旧职时期的贪腐行为案发,堪称莫大讽刺。从《后汉书》的记载来看,其在太守任内的徇私舞弊、受贿事实由谒者查实奏报。但结合前后任大司徒的遭遇,这一案件又折射出深层政治动因:韩歆无罪而因直谏遭斥自杀,戴涉因荐人失察入狱身死,司徒职位俨然成为高危岗位。《后汉书》对此直言:“欧阳歙、戴涉相继为司徒,皆坐事下狱死”,此后大臣无不视司徒之位为畏途。
上述一系列事件的本质,是刘秀强化皇权的政治举措。西汉末年皇权旁落、外戚专权的教训,使刘秀对“强臣窃命”极为警惕,遂推行“矫枉过直”的集权政策。他通过扩充尚书台权限,将决策权从三公手中剥离,形成“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权力结构,使三公沦为荣誉性职位。在度田案件中,刘秀不惜处死名儒欧阳歙,实则是借司法手段震慑各州郡勾结豪强的官员,推进中央集权。正如东汉尚书郎仲长统在《昌言》中所评:“光武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执政权不委任臣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这一评价在《后汉书》《资治通鉴》中亦有记载,其精准揭示了欧阳歙案背后皇权强化的本质。
正是:旋风一起惊洛阳,儒冠八世坠寒霜。府衙深幽大案隐,诏狱离奇罪证彰。弟子抱书空叩阙,君王下诏竟刑章。罪行未宣小命绝,洛水横波映夕阳。
(作者单位:最高人民法院)
责编:尹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