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江湖里的古代中国——读《水浒江湖: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另一条线索》-koko官网下载

koko官网下载  > 法治文化

水浒江湖里的古代中国

——读《水浒江湖: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另一条线索》

2025-10-17 10:50:09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当我们循着王学泰的研究视角,走进由游民构成的水浒江湖世界,重新审视这些常被传统历史学者忽视的群体时,便会发现:古代江湖并非文学作品中描绘的那般“快意恩仇”,而是文人隐逸情怀与游民生存实践交织的复杂空间



■《水浒江湖: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另一条线索》

作者:王学泰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钊

“江湖”,是历史中一个神秘而独特的领域,是与封建统治者相对应的民间势力集合,也是中国古代一种极为重要且特殊的社会现象。著名历史学者王学泰所著的《水浒江湖: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另一条线索》,从古代经典文学作品《水浒传》切入,解读古代中国社会的隐秘角落。书中逐一剖析宋元时期“水浒”相关的存疑之处、《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作品的思想倾向与创新价值、书中江湖人物的身份特质等内容,既还原了古代社会里若隐若现的真实江湖面貌,又探讨了古代江湖与社会生活的隐秘关联,最终呈现出水浒江湖背后所折射的另一个古代中国。

《水浒传》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刻画江湖社会的代表作,其产生过程与内容肌理均镌刻着“江湖”的烙印,从中可清晰窥见江湖社会与社会文化、商品经济、城镇生活的共生关系。“游民”一词在先秦时期便已出现,但其形成规模化群体则始于《水浒传》中江湖人物所处的宋代。当时,土地所有权流转速度加快,导致大量农民脱离宗法体系;同时,城市结构从封闭的“城坊制”向开放的“街巷制”转变,这两大因素共同构成了游民群体汇聚的客观条件,促使游民成为江湖人群的主体,不得不进入江湖领域争取生存资源、谋求发展空间。

与文人士大夫多为主动追寻隐逸江湖生活不同,游民大多是被迫走进江湖寻找生存出路,他们在江湖中的境遇各不相同。正如作者所述,若以《水浒传》为喻,普通游民仿佛是山寨里的小喽啰,最高也不过是小头目;而江湖的中坚力量与领袖,则是宋江、柴进、晁盖等生活在主流社会边缘的人物。这些人因社会地位边缘化、受到当局排挤、自我选择脱离体制等原因,从主流社会中剥离后,极易走向与现行秩序对抗的道路,进而带领游民群体争夺各类资源,甚至引发局部社会动荡。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镜像,《水浒传》虽是第一部集中关注“游民江湖”的文学作品,但在该书正式成书之前,民间已流传着大量水浒相关故事。作者通过梳理史书、文艺作品等史料,详尽勾勒出“游民江湖”这一隐性社会的运作规则、特征表象与生存逻辑。在他看来,“游民社会”始终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体系之外,即便人们能感知到其存在,却因固有的刻板印象,不愿对其运行逻辑、生存状态等层面进行深入挖掘与客观呈现。

游民构成的江湖世界,是另一个古代中国的缩影。《水浒传》中塑造的多是行侠仗义、救世济民的英雄形象,而透过王学泰的解读,我们看到的则是一个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鲜活“游民”群像。以宋江为例,《水浒传》将其刻画为急公好义、高举“替天行道”大旗的领袖,但若结合史料考证,作者通过梳理宋代水浒故事的形成脉络、元代水浒故事的延伸发展,以及水浒故事的核心结构与关键要素后指出:宋江确有其人,但并非文学作品中塑造的理想形象,而是一个由三十六名成员组成的区域性劫掠团伙首领,其最终结局与《水浒传》所述一致,即接受朝廷招安。

水浒故事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其间融入了抗金义军的事迹、民间说书的经典桥段等,最终形成了众人熟知的《水浒传》江湖传奇。不过,多种故事素材的整合也给施耐庵的创作带来了极大挑战,导致《水浒传》的故事主调在前后部分呈现出一定的矛盾性。

正如作者所言,游民文化经过千年的积淀与演变,已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性格特质之中。从先秦时期到宋代,乃至延续至近现代,在这种文化心理的影响下,许多遭遇不公正待遇且无法通过正当途径伸张权益的人,往往会选择“上梁山”的路径,不自觉地向《水浒传》中的“好汉”形象靠拢。而“杀富济贫”“替天行道”等口号,有时会被这类群体用作突破现行秩序、违背道德规范的借口,他们通过暴力手段颠覆封建王朝,最终却往往不自觉地重建了皇权统治体系——新建的皇朝在本质上与旧王朝并无根本差异,依旧延续了传统的专制集权模式。

当我们循着王学泰的研究视角,走进由游民构成的水浒江湖世界,重新审视这些常被传统历史学者忽视的群体时,便会发现:古代江湖并非文学作品中描绘的那般“快意恩仇”,而是文人隐逸情怀与游民生存实践交织的复杂空间;历史也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而是充满复杂性与多样性的立体存在。而江湖始终处于古代律法的约束与民众道德的审视之下,其存在与演变,始终与主流社会的秩序、律法、文化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的多元面貌。

责编:尹丽

——法治周末
联系koko官网下载
koko官网下载的版权所有 koko官网下载 copyrights © 2014- www.legalweekly.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治周末》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