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辩证法背后的法治叙事——评电视剧《扫毒风暴》-koko官网下载

koko官网下载  > 法治文化

角色辩证法背后的法治叙事

——评电视剧《扫毒风暴》

2025-09-19 10:49:48 来源:

《扫毒风暴》通过角色间的辩证关系,为观众呈现了禁毒工作的复杂面相,但在法治叙事的精准度与角色刻画的深度上仍有提升空间


陈斌

电视剧《扫毒风暴》可谓看点十足,不仅汇聚了段奕宏和秦昊两位实力派演员,张世(饰老鬼)、吴晓亮(饰周少雄)、郑浩南(饰k哥)、侯岩松(饰罗炳章)等演员亦有不俗表现。强大的演员阵容构筑起扎实的表演基底。

本剧与张颂文主演的《猎冰》同属禁毒题材且均源于真实案件。从已披露的内容来看,《猎冰》的案件还原度或许更高,但单纯的事实还原未必完全契合观众的观剧逻辑:观剧感受源于大众普遍的生活体验,而真实案件的发展往往存在超出常规逻辑的偶然因素。本剧对主角卢少骅的“黑化”轨迹作了充分铺垫,虚构了他从走私逐步陷入制毒深渊的过程——剧情看似在呈现他“迫不得已”的选择,实则深刻揭示了欲望膨胀对人性的吞噬。随着剧集热度的攀升,围绕角色塑造的争议也随之出现,若从法治叙事与人性刻画的辩证视角审视这些争议,便能发现其中蕴含的创作深意。

“出彩”反派与“平淡”正派

本剧播出后,秦昊饰演的卢少骅收获不少好评,相较之下,段奕宏饰演的缉毒警察林强峰却因“略显油腻”的形象引发争议,甚至有观众认为其“不像警察”。

卢少骅这一角色的魅力,首先源于剧情对其自负特质的细腻刻画:他始终对自身能力充满自信,这也是他能不断拉拢他人为己所用的关键。剧情不仅设定他具备“化学天才”的特质,更通过细节展现他如何巧妙调动身边资源——为逃脱法网,三位女性先后被他当作棋子:第一位帮他医治在逃毒贩老鬼,第二位聋哑女性成为他掩盖制毒行为的幌子,第三位则助他摆脱宛北周少雄的控制;就连曾与他出生入死的兄弟,也被他哄骗充当诱饵。这种对反派“手段”的细致呈现,并非在美化犯罪,而是通过揭露其狡猾与残忍,反衬禁毒工作的艰巨性。

类似的角色反差在近年的禁毒、扫黑题材剧中并不少见。《狂飙》中,张颂文饰演的高启强从受欺压的底层鱼贩逐步沦为黑恶势力头目,剧情既展现了生存环境对他的影响,更直击他对财富与权力的贪婪欲望;而张译饰演的警察安欣,因角色叙事偏向“中规中矩”,缺乏足够的成长弧光与细节支撑,显得相对被动。

回到《扫毒风暴》,林强峰的角色争议也源于类似问题:剧情中,他往往“跟在卢少骅身后追”,对案件的关键判断多次依赖“莫名的直觉”。例如,卢少骅在十多吨冰毒被查后“人间蒸发”,专案组反复排查无果时,林强峰仅凭直觉便判定其潜回老家西港。即便这一情节符合部分真实办案场景,但从法治叙事的角度来看,观众更期待看到警方依靠严谨的侦查逻辑、专业的刑侦技术与团队协作“战胜”反派——而非依赖“直觉”这种缺乏可复制性的偶然因素,这既不符合缉毒工作“以证据为核心”的法治原则,也削弱了正派角色的专业性与说服力。

无论是《狂飙》中的安欣,还是本剧中的林强峰,正派角色“平淡”的根源并非演员演技不足,而是剧情对正派的刻画多停留在“履行职责”的表层,缺乏对缉毒民警内心挣扎、职业困境与专业能力的深度挖掘。相比之下,反派角色的“出彩”,本质是剧情为其提供了更丰富的人性维度与行为逻辑——这种失衡的叙事,容易让观众对禁毒工作的专业性产生误解,也偏离了禁毒题材作品“彰显法治力量”的核心主旨。

如何塑造“非典型”警察角色

随着剧情深入,林强峰在与异地办案的队长黎安聊天时,主动反思自己刚归队时的“毛病”:此前他在宛北卧底三年,成功铲除毒枭后回归警队序列,但卧底期间为隐藏身份而沾染的“江湖习气”,让不少同事(包括黎安)对他产生反感。

长期以来,影视作品中的警察形象多偏向“高大上”的理想化塑造——前不久热播的《我是刑警》中,于和伟饰演的秦川便是典型:从基层民警起步,凭借智勇双全的特质逐步参与全国大案要案侦破;剧情既融入了刑侦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也通过案件细节展现他的专业能力——即便偶尔依赖直觉,也始终以扎实的证据链与逻辑推理为基础,这种形象符合观众对“人民警察”的传统认知。

当林强峰以“走路腾挪闪跳、说话油嘴滑舌”的形象出现时,观众的本能反感实则是“理想化警察形象”与“非典型角色”碰撞的结果。本剧的创作意图本应是通过“前卧底”的身份背景,还原缉毒民警的真实生存状态:为获取毒贩信任、完成卧底任务,民警不得不“与毒贩打成一片”,而“不体面”的习气,恰恰是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开展工作的证明。

林强峰的角色立不住,也源于剧情对其“专业能力”的刻画不足。他的宛北卧底经历本应是其“专业素养”的背书——毕竟他是靠战友李百川舍命相救才得以脱险,但在侦破卢少骅一案的关键环节,他并未展现出与“资深卧底”匹配的智勇:卢少骅最终暴露行踪,并非源于林强峰的侦查突破,而是有赖于群众举报。从法治叙事的角度来看,群众举报本是“社会共治”参与禁毒工作的重要体现,但剧情在前期已充分渲染卢少骅的狡猾与警方的困境,此时突然以“群众举报”收尾,既弱化了缉毒民警的专业价值,也让此前积累的戏剧张力瞬间消解。

此外,剧情安排林强峰在缉毒行动中突然牺牲,这一设计与“侦破卢少骅案件”的核心主线关联较弱。或许,观众更期待看到的结局是:卢少骅落网后,林强峰来到战友李百川墓前告慰英灵——这不仅能完成角色的情感闭环,更能通过“告慰英雄”的情节,传递“禁毒工作虽有牺牲,但正义终将实现”的法治信念。本剧对林强峰角色的挖掘止步于“牺牲”,未能充分展现缉毒民警的职业精神与法治信仰,实属遗憾。

“抢眼”配角与“乏力”主角

本剧中的反派配角形象鲜明、各有功能:即便是跟随大佬的马仔,也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与行为动机,成为推动剧情的重要力量。反观林强峰身边的同事,除了偶尔的插科打诨,更多时候只是充当“跑腿”角色,尤其是吴幸键饰演的杨威,更是引发不少观众诟病。

在刑侦、禁毒题材剧中,设置“年轻搭档”是常见的创作手法,其核心意图有二:一是体现“老带新”的职业传承,二是通过年轻角色展现刑侦队伍的“新生力量”——毕竟年轻人对新技术、新思维的接受度更高,往往能打破传统侦查模式的局限。但本剧对杨威成长的展现明显不足。更遗憾的是,剧情为杨威添加的感情线,因缺乏“业务能力”的支撑而显得冗余,进一步削弱了配角的功能性。

除杨威外,本剧设置的两位女性角色——于文文饰演的战友妹妹王奇、左小青饰演的毒贩女儿王菊花,也未能与林强峰形成有效的角色互动。王奇的感情线虽在前期为林强峰接触吸毒人员提供了便利,但后续未能与禁毒主线深度结合;王菊花除了与卧底战友李百川的一段恋情外,对剧情推进几乎没有实质作用。

反观卢少骅身边的配角,包括前后三位女性,每个都从不同的叙事角度展开,且对推动剧情发展均有帮助,这也是卢少骅角色比林强峰更抢眼的另一重要原因。

总体而言,《扫毒风暴》通过角色间的辩证关系,为观众呈现了禁毒工作的复杂面相,但在法治叙事的精准度与角色刻画的深度上仍有提升空间。若能更注重正派角色的专业能力与团队协作的呈现,进一步平衡“人性刻画”与“法治彰显”的关系,便能更深刻地传递“禁毒为民、法治护航”的核心价值,让作品在艺术感染力之外,更具法治教育意义。

责编:尹丽

——法治周末
联系koko官网下载
koko官网下载的版权所有 koko官网下载 copyrights © 2014- www.legalweekly.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治周末》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