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80年!琉璃河考古成果亮相,专家共话保护传承-koko官网下载

koko官网下载  > 法治文化

​跨越80年!琉璃河考古成果亮相,专家共话保护传承

2025-09-26 15:00:12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法治周末》记者 郑超

图为2025北京文化论坛考古遗产价值阐释与可持续发展专业沙龙现场。 主办方供图

图为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馆员王晶在“太保墉燕——房山琉璃河遗址专题展”上进行介绍。 郑超 摄

近日,一场全面展示琉璃河遗址80年考古成果的展览——“太保墉燕——房山琉璃河遗址专题展”在首都博物馆举办。这是自该遗址发现以来,不同时期考古成果汇集最全、展出文物数量最多、规格最高的一次集中亮相。

据悉,琉璃河遗址是北京地区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城市文明源头。今年4月,该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同时,2025北京文化论坛“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平行论坛“考古遗产价值阐释与可持续发展”专业沙龙,也于近日在首都博物馆成功举办。活动中,与会嘉宾共同参观了上述琉璃河遗址专题展览。

《法治周末》记者在活动现场看到,很多嘉宾对丰富展品表现出浓厚兴趣,他们不时驻足仔细观摩,并围绕展品进行交流。

在随后的沙龙活动中,来自国内外的知名考古学者、相关领域专家、世界遗产地代表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探讨考古遗产保护、利用与传承的未来之路。

据了解,本次活动由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委宣传部主办,北京市文物局承办,房山区、首都博物馆协办。

“保护第一”的理念贯穿始终

琉璃河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是燕山南麓目前已知面积最大的西周时期遗址,也是目前国内发掘时间最长、发掘规模最大、发掘内涵最丰富的西周封国遗址。

自1945年被发现以来,琉璃河遗址历经多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工作,陆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漆木器、玉石器、原始瓷器、陶器等,其中包括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堇鼎、伯矩鬲。

琉璃河遗址的发掘,对周初封燕问题的认识起到了关键作用。它将北京建城史推进至3000余年前,展现了最初的“北京城”的样子。

2019年,北京市考古研究所(现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联合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重启琉璃河遗址考古工作。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馆员王晶作为琉璃河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全程参与了此次遗址考古工作。

王晶对正在展出的许多新近出土的文物十分熟悉。看到这些成果终于走出田野与公众见面,她深感欣慰与自豪。

“经过历时约3年的勘探和发掘,我们发现了外城壕和外城墙,明确了琉璃河遗址外城的存在。据推测,城址规模由原来不到60万平方米扩大到约百万平方米。”王晶对记者说。

据了解,多学科合作在本次考古发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保护第一”的理念也贯穿始终。

王晶告诉记者,在搬迁腾退及考古发掘的全过程中,房山区委、区政府与北京市文物局、考古团队始终将文物保护置于首位。她还记得,在初期阶段,在北京市文物局的统一部署下,考古队全程配合搬迁腾退工作,严防大型设备对地下文物造成损伤。针对一些关键性遗迹节点,及时采取了临时性围护措施。

此外,房山区相关部门还在遗址内设置了半透明硬质围挡,并在遗址公园内设立警务工作站,配合保安巡逻,形成“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综合保护体系。

在野外考古中,在面对脆弱的土遗址时要格外小心。王晶介绍,三年里,每到冬天来临,团队会把一些遗址探方的土进行回填保护,来年春天再次将其挖开。这是因为,土壤经历一冻一化,会变得不稳定且更加脆弱。而每当大雨来临前,整个团队就会迅速行动,给遗址搭起临时防护大棚,应对恶劣天气“打击”。

团队对可移动文物更为关注。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常驻现场,实施专业的现场保护。

在本次“考古遗产价值阐释与可持续发展”专业沙龙上,有专家谈到公众考古的意义。对此,王晶认为,公众对考古工作的认知是一个逐渐了解和理解的过程。她坦言,现代考古已成为高度专业化的领域,个人很难全程参与所有环节,但仍可通过多种途径支持考古工作。例如参与公众考古活动、担任文物巡查志愿者等。

王晶认为,加强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至关重要。以琉璃河遗址的发现为例,许多重要考古发现最初都源于民间的警觉与上报,后续的专业保护正是建立在社会已有初步认知的基础上。因此,推动公众科普是文物保护工作的关键一环。

王晶表示,科普的核心在于让更多人理解考古——考古是为了科学提取信息、还原历史,其成果服务于城市与国家的文化建设。只有当公众从底层逻辑上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形成自觉保护文化遗产的内生动力。

“当公众真正走近考古,理解其科学价值与文化意义,自然会滋生更多的认同与支持。”王晶说。

多元化视角下的考古遗产未来发展

有专家指出,琉璃河遗址的考古工作是“老遗址新收获”的典型代表,其经验值得推广。琉璃河遗址发掘研究的意义远超一城一地。

2025年3月,北京市房山区联合北京市文物局公开征集琉璃河考古遗址公园核心区建设规划设计方案。未来,一座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考古遗址公园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考古遗产价值阐释与可持续发展”沙龙对话环节中,6位国内外专家围绕考古遗产的价值挖掘、阐释方式、公众参与以及可持续活化利用等议题,结合斋浦尔、良渚、琉璃河等国内外典型案例,分享精彩见解,进行了跨文化的思想碰撞,为考古遗产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国际视角与前瞻性思路。

其中,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研究馆员、田野考古研究所所长田伟,从地缘政治和资源控制的独特视角,揭示了召公封燕背后更深层的历史动因,将考古发现与其背后宏大历史背景紧密结合,展现了考古学在构建历史方面的独特魅力。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印度全国委员会主席莉玛·胡贾带来的斋浦尔和拜拉特的案例,深刻阐述了考古遗产价值阐释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表明了遗产保护是推动区域发展、安居乐业和环境可持续的重要力量。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三星堆研究院学术院长孙华,通过近年周原与琉璃河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精彩论证了“宗周”与“燕都”的等级、布局、结构差异,让观众对中国西周早期的都邑体系有了更为立体和清晰的认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从世界遗产的评估标准出发,剖析了琉璃河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理清了下一步琉璃河遗址申遗工作的国际视野与核心关键。“本体价值”与“传承价值”两个维度,为观众理解琉璃河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历史节点”意义,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框架。

在随后的研讨交流中,6位嘉宾聚焦琉璃河遗址的价值阐释与可持续发展,各抒己见、深入探讨,用精彩发言和多维解读,极大地深化了观众对于遗址核心价值与保护路径的认识。

“琉璃河遗址考古研究联盟”成立

值得一提的是,沙龙最后是两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合作签约仪式。一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故宫博物院考古部、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共同签署协议,成立“琉璃河遗址考古研究联盟”,该联盟的建立将整合国内顶尖学术力量,深入推进琉璃河遗址的系统性考古研究与价值阐释工作。二是北京市文物局与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共建“文物考古博物馆学术期刊矩阵”,旨在强化学术出版平台建设,促进考古文博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传播与共享,为行业发展提供坚实学术支撑。

本次沙龙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中外考古和遗产专家提供了高水平的交流平台,展现了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积极探索与开放姿态,更通过推动国际交流、凝聚国际共识,为全球范围内考古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和永续传承贡献了新的智慧与力量。

责编:尹丽

——法治周末
联系koko官网下载
koko官网下载的版权所有 koko官网下载 copyrights © 2014- www.legalweekly.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治周末》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