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聚光灯下的“审判”
评电影《无名之辈:否极泰来》
2025-09-26 15:30:50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娱乐制造快乐,快乐并非没有底线。如果不加以约束,随着高度发达技术的加持,过度的娱乐化必将大大挤占个人私密空间,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他人断章取义解读的对象

图为电影《无名之辈:否极泰来》海报。
□陈斌
对于一些观众来说,电影《无名之辈:否极泰来》让他们想到了金·凯瑞主演的《楚门的世界》。而我,则想到了那部由法国和前南斯拉夫合拍、1983年上映的《冒险的代价》。梳理众多以“真人秀”为模板的作品不难发现,此类通过模拟现实环境、刻意制造假象以便营造矛盾的表现手法,确实可能起到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有时效果还不错。当然,在使用过程中还是有诸多前提,比如说逻辑自洽。
本片中,陈三金(章宇饰)被前女友薛芳梅(任素汐饰)设局,拖进一档电视“真人秀”节目。铺天盖地的嘲讽和种种冒险磨难,最终重塑了一个男人的尊严和勇敢。不过,过早露出“真人秀”节目底牌,以致后面陈三金每走一步,即便他再如何卖力表演,也无法超出观众想象。《消失的她》同样走的是“群演”路线,但底牌直到最后一刻才揭晓,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无名之辈的绝境逆袭
在充分享受到第一部带来的意外惊喜后,导演饶晓志似乎有意打造一个“无名之辈”的ip系列。本片上映之时,第三部预告便已经迫不及待地贴在了片尾。
本片大体延续了第一部的基本阵容,演员演技总体保持基本水准。之所以这样说,是觉得可能因为众多演员对剧中人设缺乏足够自信,所以常常用力过猛,反倒失去了内心的那些微妙之处,这一点在章宇、任素汐和潘斌龙三者身上尤甚。
与第一部带来的陡然惊艳不同,本片背景放在东南亚的泰国曼谷。陈三金意外被“黑帮”抓走作为人质,从而引发一系列矛盾纠葛。不过,陈三金并非一条路走到黑的“软蛋”,他身上偶尔会闪现属于个人道德水准的小火花。对于一同被抓的人,他确实缺乏人性的温度,但对于前女友,他敢于迎着歹徒的枪口而上,只不过他的这种努力被节目贴上了“讨要货款”的自私标签。
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春天。陈三金可能没有远大的抱负志向,只是活在自己的天地里。但他也不一定对别人构成什么伤害,或者说,他心里隐藏的善良之光极其微弱,不曾轻易被人发觉。被掠为人质的陈三金一次次通过不同方式,试图让前女友逃脱歹徒魔掌。当然,他的这些小伎俩无一例外带有瑕疵,比如尿裤子,比如以牺牲其他人质为代价。无一例外的是,他的这些瑕疵成了镜头特写的焦点。当无数双眼睛聚焦在这些所谓的特写画面时,陈三金就不再是陈三金,他的人设再也不属于他自己。
活在真人秀节目里的陈三金也有自己的优势。如同《楚门的世界》里那个从小便被打造成真肥皂剧焦点人物的楚门,他可以完全不顾观众的感受,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尝试,因此常常会有一些超出剧本的言行。回归本心,才能重塑自我。当陈三金不再关注别人的目光时,走出“黑暗森林”便只是时间问题。
群嘲“渣男”的集体快感
俗话说,唾沫淹死人,大体意思是公众舆论可以对某一个人造成沉重打击,甚至逼人堕入歧途。
陈三金从义乌追到泰国曼谷,为的是找在电视台真人秀节目组任导演的前女友薛芳梅讨要灯具货款。在被节目组“打造”成渣男前,生活中的他也许只是有些小自私,偶尔耍些小心眼。出于挽回不断下滑收视率的强烈渴望,薛芳梅主动“做局”,将陈三金拖进节目组。这不仅是一档节目,也是一个道德的烤火架,而陈三金完全蒙在鼓里。
面对持枪歹徒的威胁,陈三金的表现确实没让前女友意外:他贪生怕死,胆小如鼠,唯利是图,自私自利……这个原本仅被女友鄙视的男人,现在变成了被所有观众鄙视的对象。人们在茶余饭后,嘲笑、讽刺这个“渣男”。当几乎所有观众都在畅快地享受群嘲“渣男”带来的快感时,没有人去设想这样的问题:当一个人长期暴露在无所不在的聚光灯下时,他的弱点会否被刻意放大?换句话说,谁又能够在放大镜下安然无恙地生活呢?
甫一开始,这档节目的设计就是为了不惜一切手段,努力挖掘陈三金的渣男弱点人设,并以此取悦观众。正是在这样先入为主的剧情设计下,陈三金才会一步步跌入剧组早已设计好的圈套。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陈三金到底渣不渣,观众自有判断。但在真人秀节目的选择性剪辑下,他的弱点被多台隐藏的摄像机放大,毫无保留地呈现在无数观众面前。这无异于一个人突然被人扒光衣服,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当节目组努力污名化陈三金时,他唯一能做的只能是保持沉默。道德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到底是该痛斥渣男陈三金,还是该反思不断突破下限的真人秀呢?到底谁能经受得住这样的煎烤呢?另一个更值得深思的问题是,我们是否有权力通过引诱设计,从而肆意窥探一个人的弱点?
娱乐至死的灰色游走
陈三金通过反思,最终找回了自我,这超出真人秀剧本范畴,也是导演和制片人一开始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他们希望通过新的设计,把陈三金拽回原来的轨道,继续收割流量。
其实不仅陈三金,薛芳梅也从陈三金的努力上,看到了真实的自己如此卑微渺小,从而引发她的出走。陈三金的努力超越了观众的原来想象,越来越多的人从他的真实表现中反窥了自我,原来的群嘲渐渐汇聚成声势浩大的支持。陈三金最终实现逆袭,走出了真人秀节目定制的道德囚笼,还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反思,找回了爱情。
不过,圆满的结局显然不足以掩盖娱乐节目已经造成的伤痛。换句话说,如果陈三金在这样的真人秀节目中掐灭心底的微光,一蹶不振,这到底是他个人的咎由自取,还是娱乐至死的悲哀呢?
娱乐至死,是因为娱乐没有下限。娱乐至死的结果必将遭到反噬。当掌控传播通道的媒体、平台肆无忌惮地收割流量时,最终必将反噬自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那些五花八门的娱乐节目,特别是近年来火爆的真人秀,流量不仅压倒了一切,也压倒了他们取信观众的一根根稻草。
一言以蔽之,娱乐制造快乐,快乐并非没有底线。如果不加以约束,随着高度发达技术的加持,过度的娱乐化必将大大挤占个人私密空间,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他人断章取义解读的对象。从这层意义上讲,人人都可能成为圣贤,人人也可能是“渣男陈三金”。
责编:尹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