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记忆”的接力
评电影《南京照相馆》
2025-08-28 09:27:29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记忆在抗争中确立存在,在接力中延续生命。从罗瑾藏于墙壁的相册,到影院里年轻人的手机闪光,民族记忆穿越时光迷雾,在每一代人手中被郑重擦拭、重新显影

图为电影《南京照相馆》海报。
□原平方
1937年12月13日,日军以飞机、坦克等重武器攻陷南京城。城内一家名为“吉祥”的照相馆暗房里泛着红光,邮差阿昌(刘昊然饰)正用颤抖的双手,将日军送来的底片浸入显影液。随着药水中的影像逐渐清晰,真相浮出水面——这些照片是日军在实施大屠杀后,为掩盖滔天罪行而强迫百姓拍摄的“中日亲善”摆拍照。
冒险藏照:开展“记忆战争”的第一棒
这一剧情并非虚构,而是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1938年,时年15岁的南京华东照相馆学徒罗瑾,在给日军军官冲洗胶卷时,意外发现其中记录了大量日军屠杀军民、奸淫妇女等暴行的画面。震惊之余,他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加印了30多张照片,随后挑选出16张贴在小本子上,藏于南京毗卢寺的厕所墙洞内。后来,罗瑾的同学吴旋偶然发现这本相册,将其重新藏于寺内佛像底座下并守护了六年。最终,在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对侵华日军进行审判时,这本历经接力保存的相册,成为给南京大屠杀案主犯、原日军第六师团长谷寿夫定罪的“京字第一号证据”。
美国作家、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曾言:“摄影是一种技术工具,它帮助我们把眼前所见凝固下来。”自摄影技术诞生以来,照片便成为记录事实的重要媒介,是突破语言修饰、戳破谎言屏障、实现“眼见为实”的直接证据。而罗瑾、吴旋等人冒着生命危险偷藏的这些照片,正是中国人对抗历史遗忘、开展“记忆战争”的第一棒。从这一意义上讲,罗瑾与吴旋以血肉之躯对抗日军暴力抹杀历史的朴素举动,本质上是民众本能构建民族集体记忆的证明——他们让原本静止无声的相纸,变成了反抗暴行的武器,成为对日本军国主义屠杀罪行最有力的控诉。
正如电影中老金(王骁饰)的怒吼:“照片会褪色,但历史不能!”当幸存者们将底片缝入衣襟、藏于墙缝,这些单薄的相纸已不再是普通的影像载体,而是承载民族集体创伤与记忆的“原始底片”。它们在黑暗中等待着被后世的目光重新激活,最终成为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捍卫真相的铁证。这份跨越生死的执着,早已超越个人对恐惧的本能规避,升华为对历史真相的坚定守护,在抗战时期的漫漫长夜中,倔强地保存着黎明将至的微光。
《南京照相馆》:凝固瞬间的记忆再生
当静态照片化为流动的光影,电影也让记忆在时间的长河中重获生命。在电影中,当阿昌冲洗底片时,药液中的屠杀画面逐渐清晰。可以说,这一“暗房显影”的化学过程也是历史真相的苏醒仪式。导演以形象可感的视听语言,使凝固的罪证转化为具有生命力的历史叙事。
同时,影片通过动态叙事也赋予照片中凝固的面孔以生动的呼吸,比如,逃兵宋存义(周游饰)在目睹弟弟惨死的照片后,愤而用南京城墙墙砖砸死日军军官,完成从懦弱到反抗的“二次显影”;演员林毓秀(高叶饰)则从被迫演唱日本歌曲的龙套角色,成长为怀抱底片突围的现代“穆桂英”。此时,电影中快门声与枪栓声的交叉剪辑,揭露了日军影像暴力与军事暴力的同构性;老金赴死前的布景轴,幕布掠过故宫、长城、黄鹤楼,小小的照相馆升华为家国山河的缩影;当林毓秀身披藏有底片的戏服,在月光下跃过城墙废墟,每一帧画面都是对民族不屈灵魂的诗意祭奠。这样一来,电影不仅凸显了自己的艺术功能,还成为记忆的最新载体。
影院灯光熄灭,观众的目光成为记忆接力的第三棒。当银幕上出现日军驱赶平民至江边屠杀的场景,镜头透过翻译王广海(王传君饰)的视角迫近其妻儿的身影,在这一刻,机枪扫射后,血色江水吞噬了“每一个我们”。这种观看电影的“凝视”构成集体的记忆仪式,观众也通过共享的时空与情感,将个体体验注入历史的长河。当林毓秀在战犯审判现场举起相机拍下行刑瞬间,与日军摄影师伊藤曾经的拍摄形成镜像反转时,观众同时成为这一“观看权”的继承者。换言之,昔日的受难者通过银幕将控诉的权力传递给了当下的观众。
事实上,每一次集体观影,都是创伤记忆转化为共同经验的接力。而散场后城市的万家灯火,正是对历史亡魂的无声回应,那就是“这平安盛世,便是最好的彩蛋”。当观影的人们走出影院,在梧桐树影下讲述城市过往,记忆已然潜入血脉,静静地流淌于市井烟火之间。
文化认同:民族精神的“记忆接力”
从照片到电影再到观众,三重“记忆”的接力共同构筑了“想象的共同体”。现实中,罗瑾与吴旋守护的相册已在2015年10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影片中,阿昌调换的日军胶卷实为老金拍摄的南京百姓日常,那是街头叫卖的商贩、新婚夫妇的笑靥、救护伤员的护士。当导演用交叉剪辑的手法将这些平凡而生动的面孔与他们的战时遭遇叠印,个体命运便成为民族群像的隐喻。而每一次的快门闪烁,都是对日常生活的深情挽留,它们如无数棱镜,折射出民族精神光谱中最朴素的坚韧光芒。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亲历者如风中烛火渐次凋零,电影《南京照相馆》则让记忆在接力中抵御遗忘:今日南京的繁华街道与银幕上的断壁残垣在观众眼中重叠,此刻的安宁由无数阿昌、老金、林毓秀以生命奠定。他们护住的不仅是见证历史的底片,更是一个民族在创伤中确认自我、在时间中延续魂魄的意志。
当年轻观众用手机拍下片尾泛黄的罪证底片,当海外学子疾呼“世界不能只知道广岛而不知道南京”,记忆完成了从实体到精神、从过去到未来的闭环传递。这种抗争从不曾停息,因为每一代接过记忆的人,都在回答着“koko官网下载 是谁”的永恒追问。当暮色中的城市霓虹灯照亮影院出口,那走出的人流如同无数记忆的支流汇入历史长河,在无声奔涌中传递着一个民族拒绝沉没的坚定姿态。
记忆在抗争中确立存在,在接力中延续生命。从罗瑾藏于墙壁的相册,到影院里年轻人的手机闪光,民族记忆穿越时光迷雾,在每一代人手中被郑重擦拭、重新显影。底片上定格的不仅是历史罪证,更是一个民族在深渊前挺立的身姿。
(作者系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教授)
责编:尹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