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法律教育史学者的学术遗产-koko官网下载

koko官网下载  > 法治文化

​一位法律教育史学者的学术遗产

2025-08-28 09:31:59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图为2024年9月,王伟(中)与陈引驰(左)、郭建(右)在“文章千古事”——南息斋藏毕业论文特展上。受访者供图

“什么叫公而忘私、助人为乐;什么叫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什么叫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我想,这些品质在王伟教授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中都有完美的体现”


《法治周末》记者 郑超

作为同在国际法学科组执教的同事,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高凌云曾与王伟共事多年,两人相熟源于一段代课经历——二十年前,王伟因入职事宜耽搁,高凌云代其授课。

几天前,高凌云接到教务老师的电话,问她下学期能不能再接一门本科生的课。就在这通电话里,她得知这次依旧是代王伟教授上课,同时听到了他已离世的消息。

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王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8月21日逝世,享年55岁。8月22日,复旦大学法学院发布讣告沉痛悼念王伟教授,讣告称:“遵从王伟教授遗愿,不举行追悼会。”

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王伟生前照片。图片来源:复旦大学法学院官方网站

法学界的许多学者自发在朋友圈转发相关消息,表达哀思与怀念。截至《法治周末》记者发稿,复旦大学法学院公众号已陆续发布四篇推文,追忆王伟教授的生平事迹与学术贡献,深切缅怀其师德与治学精神。

记者注意到,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的讣告下,也有王伟教授昔日学生的含泪追思:“他真的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师,特别会为学生着想。”这条真挚留言,获得了近千名网友的赞同。

多位熟悉王伟教授的学者评价,王伟教授生前热爱教书育人工作,对学术研究精益求精。其加入复旦大学法学院后,前十年主要从事国际金融法的教学研究,为法学院本科生、国际法专业硕士生开设有关课程,曾荣获本科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和“钟杨式好老师”称号。在其学术生涯后期,转为对近代法学教育史的研究。

早在2012年,王伟教授的著作《中国近代留洋法学博士考》就受到学界关注。该书对我国1905年至1950年间在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共11个国家的397名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的留学生进行了系统考证。有评论称:“作品勾勒出中国近代留洋法学博士的群体形象,史料翔实,考证严谨,坚持以史带论、论从史出,臧否人物客观公正,以丰富的图表生动形象地再现史实。”

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陈立在撰文中回忆道:“初读他(王伟)的《中国近代留洋法学博士考》——这部爬梳史料、考辨精微,首次系统构建近代留洋法学博士群像的奠基之作,让我如获至宝,心潮澎湃。书中对数百位留洋法学博士生平、学业、贡献的钩沉索隐,其史料之丰赡、考证之细密、脉络之清晰,填补了学界一大空白。”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9月,“文章千古事”——南息斋藏毕业论文特展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李兆基图书馆一楼大厅开展。该展览由王伟教授策展。此次展览展出的毕业论文均为王伟教授的私人书斋——南息斋多年精心收藏之物。展品时间跨度超过一百年,其中包括马寅初、陈序经、潘序伦、冯至、高名凯、罗大冈、何凤山(被称为“中国的辛德勒”)等名人的博士论文。据称,这是全国高校中首次举办的涵盖各学科主题、时间跨度较长的毕业论文特展。

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郭建、高凌云都对这次毕业论文特展印象深刻。两人与王伟教授的交往皆可追溯至二十多年前。

对于郭建而言,王伟还在复旦大学攻读国际法研究生时,两人便已相识。成为同事后,郭建了解到王伟对法律史尤其是法律教育史有着浓厚兴趣和深厚造诣,彼此逐渐熟络起来。而高凌云与王伟作为同在国际法学科组的同事,很长一段时间里,经常就上课以及学生论文写作与答辩事宜进行交流。

近日,为追溯王伟教授的学术历程、传承其治学精神,《法治周末》记者与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郭建、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高凌云进行了对话。

填补学科空白点

《法治周末》:您最初是如何结识王伟教授的?他给您留下怎样的印象?在与王伟教授共事或交往过程中,有哪些难忘的细节或故事可以分享?

郭建:二十多年前,王伟来我系读国际法研究生时,我们就接触过。那时复旦大学法律系教职员工不多,他作为那一届年纪最大的、有律师经历的研究生,凭借好学与勤勉,给系里的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过了几年,他从香港大学回到复旦大学来教书,我们就成了同事。尽管我在法律史学科,他在国际法学科,但因为他也爱好法律史,在法律史尤其是法律教育史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我们很快就熟悉起来。那时他经常会到我的办公室来交流。

王伟教授的专业是国际经济法,同时他又对法律教育史情有独钟,在国外求学的时候,想方设法调查近代以来中国人在海外攻读法律博士学位的情况,搜集有关的文献资料,最终写成了专著,填补了中国法律教育史的一个学科空白点。这是我们法律史专业,也是中国教育史长期忽视的一个领域,他的研究对我们有很大启发。我们特意为他申请了法律史学科的博士生导师资格,专门开设了法律教育史这个研究方向,请他带教博士研究生。值得一提的还有,王伟教授担任过我们法学院的副院长,负责对外联络工作。他对工作非常投入,工作作风也极其细致。

高凌云:大约是在2005年年底,我们国际法学科组负责人说,我们学科要新引进一位在英国修习国际金融法的老师,也就是王伟教授;之前我给本科生上的《国际金融法》课,下学期要安排给这位老师上。我当时授课任务很重,于是很高兴地答应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王伟教授入校推迟了。

第一次见到王伟教授是在2006年的春天,我到华东政法大学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在会上遇到一位儒雅的青年学者,听人说他就是王伟。茶歇时我跟他打招呼,告诉他这学期他的课是我代他上的,他连连拱手表示感谢。

后来王伟教授正式加入koko官网下载国际法学科,正如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一样,他温文尔雅,善良正直,学问也做得扎实。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只是偶尔会在学科组会议上遇到,并没有太多交集。再后来,我们经常在学生论文答辩或开题时担任同一个答辩小组的成员,交流多了些。每每听到王伟教授对学生论文思路的精到点评、对马虎学生苦口婆心的劝诫,我非常佩服。

我出国交流时,王伟教授也代过我的课,那段时间我们经常就上课事宜进行交流。王伟教授对学生关爱有加,对现实中一些不公平的事情直言不讳。他还非常幽默,经常引得同事们会心一笑。

王伟教授曾担任学院分管外事工作的副院长,我们也一同参加过一些外事接待活动,从中我看出他对学院外事交流的发展有很多期待,也有很多宏大的计划。在他任内,学院的外事交流工作有了进一步推进。然而很可惜,不久他就生病了,很多计划还没来得及亲自完成,他就离开了外事岗位。

学生心中的好老师

《法治周末》:我们注意到,王伟教授后期的研究重心从国际金融法逐步转向了法学教育史。在这一学术转型过程中,您与他有过哪些交流?在您看来,他呈现出怎样的治学风格?能否结合一些具体事例分享?

郭建:王伟教授具有极强的求知欲望,每次和他一起出差开会,一路上他都会提出很多问题,也会找到很多“宝物”。有一次我和他一起到宁夏银川开会,最后自由活动的一天,他打听到附近有个较有规模的旧书市场,就拉着我一起去逛。很快他就发现了一件“宝物”:1975年宪法的纸型(指使用特种纸张通过加压制成的印刷模具)。这是当时由中央文件印刷厂统一排版后制成的纸型,发到各省市印刷。现在激光照排和胶印已经覆盖了整个印刷行业,印刷纸型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技术古董”了,更何况这是一件重要历史文献的纸型。当时他高兴得手舞足蹈,捧着这件宝物直接就回了宾馆。

高凌云: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听说王伟的研究兴趣从国际金融法转向了法学教育史。这令我与他惺惺相惜。

因为我俩虽然同是国际法学科组的同事,但都有些“不务正业”,相当长时间里,写的著作和论文也都不是国际法的内容。王伟教授花了很大工夫写成《中国近代留洋法学博士考(1905-1950)》。据我所知,只要身体吃得消,他就到国内外搜集相关资料。

而我在十多年里写的东西都与信托法相关,也不是国际法的内容。有意思的是,我们两人都没有离开国际法学科组加入其他学科的想法。也正因如此,我们两人会有些共同的话题,偶尔在走廊遇到会聊上一会儿。说实话,王伟教授研究的法律教育史我不懂,我研究的信托法他可能也不太感兴趣,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就学生的毕业论文情况以及其他事情进行交流。

比如,最近几年硕士论文的答辩前盲审非常严格,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很多师生如履薄冰。有不少学生的论文送出去盲审,收回时,发现同一篇论文的盲审结果有“优秀”,也有“不合格”。我们几次谈到这类问题,都一致认为应当对盲审的专家按照高标准进行取舍。

偶尔听到学生评论王伟老师的教学,都说他“非常认真,对待学生非常亲切,一直笑眯眯的”,但他对学生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我记得他还被评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触摸学术的文脉

《法治周末》:去年9月,“文章千古事”——南息斋藏毕业论文特展开展。展览由王伟教授策展,在筹备特展的过程中,他是否与您分享过他的想法?您如何看上述特展体现的学术价值观和教育理念?

郭建:王伟教授收藏了很多书籍文献。去年他还从孔夫子网上买到了1982年我的硕士毕业论文——连我自己都没有。他很高兴地拍照给我看,顺便聊起他还收藏了很多老一辈学者教授当年的学位论文。他说,学位论文是学者们开始他们学术生涯的重要基石,翻阅这些论文的文本,触摸到的是学术文脉。

我想到复旦图书馆经常办一些文物特展,于是就联系了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引驰教授,向他推荐王伟教授的这批具有学术意义、又有历史意义的藏品,建议由校图书馆为此做一个特展。

陈引驰馆长非常重视,安排了图书馆专门负责的老师与王伟教授联系,筹备了几个月的时间,在去年9月正式开展。这是国内首次展出学者教授的学位论文原件,具有重要意义。开幕式那天,我和王伟教授以及陈引驰馆长一起剪了彩。

王伟教授在开幕式上做了长时间的发言,提到了一些珍贵毕业论文的收藏经历、毕业论文在学者学术生涯中的意义、学位论文所展现的学风与学品。这个展先后在江湾校区图书分馆、邯郸校区图书馆展出,展出了几个月。就是在这次展览开幕的时候,我发现王伟教授消瘦异常,脸色也不好。

接触过王伟的人,无一不被他的热心与热情所打动。每次院里有开学、毕业典礼、校友回校等活动,他都会扛着相机一刻不停地拍照,为大家留念,也为学院留下历史记录。然而,他自己有事有病,却从来不言语,不愿麻烦单位或者同事。

展览开幕后我找到了学院党委书记徐瑾老师,告诉她王伟教授的身体状况,她大吃一惊。王伟教授在这样的身体条件下,从来没有推辞过任何一项工作、任何一门课程,没有请过一天病假,所以单位领导一点都不知道。直到今年上半年,他才停下了教学工作。

什么叫公而忘私、助人为乐;什么叫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什么叫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我想,这些品质在王伟教授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中都有完美的体现。

高凌云:去年秋天,王伟教授在学校图书馆策展了“文章千古事”——南息斋藏毕业论文特展,他对自己搜集的第一手资料非常珍惜,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想到之前我们经常对学生毕业论文中的问题进行讨论,我非常理解他选择毕业论文作为策展对象。这一主题在当今时代并不寻常:毕业论文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好的论文可以流传千古,坏的论文会变成一个时代的笑话。

王伟教授自从研究法律教育史以来,对于资料的搜集与留存非常重视,在学院和学校召开研讨会或者其他活动中,都能看到王伟教授背着相机各种抢拍的画面,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学院的“御用摄影师”。结束之后,相关师生都会陆续收到他发来的照片,我也收到过好几次他给我抓拍的照片。后来我索性在王伟教授给大家拍照时给他抓拍,也照样给他发过去,他便很高兴地回复我:“这张拍得好!”

王伟教授是个认真的人,纯粹的人,是位真正的学者,他的离去是我们所有人的损失。沉痛哀悼王伟教授!

责编:尹丽

——法治周末
联系koko官网下载
koko官网下载的版权所有 koko官网下载 copyrights © 2014- www.legalweekly.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治周末》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