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创新与驾乘安全的博弈不能失衡
2025-05-29 08:49:01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段民峰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迅猛,成为推动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行业乱象丛生,部分车企过于追求设计的标新立异,比如备受争议的单踏板模式、隐藏式门把手、半幅式方向盘、中控屏挂挡、全景天幕等所谓“黑科技”,将“好看”置于“好用”之上,甚至以牺牲安全为代价来吸引消费者,引发了诸多安全隐患并且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比如,看似酷炫的半幅方向盘因为缺少上半部分,转弯或掉头时,驾驶员手部支撑点减少,需更精准控制方向盘的转动角度和力度。这对驾驶经验不足的驾驶员来说,可能增加操控难度,导致车辆行驶不稳定,从而引发事故。
比如,传统的挂挡可以不用转移视线一气呵成,而看似高级的中控屏挂挡操作复杂,驾驶员需在中控屏幕上进行一系列触摸或滑动操作才能完成挂挡,增加了操作难度和时间。紧急情况下,可能因司机操作不熟练而延误时机,增加事故风险,如果再碰上死机、卡顿等故障,导致挂挡操作无法正常进行。另外,中控屏幕位置较低,驾驶员操作时需低头查看,增加了视线转移时间,影响行车安全。
此外,还有隐藏门把手夹断手指、冬天冰冻开不了门,全景天幕夏天热成蒸笼等问题,也让我们不断反思这些设计创新的利与弊。
我们欣慰地看到,监管部门已敏锐察觉到行业乱象,并迅速出手整治。今年4月以来,工信部接连发布多项政策措施,为行业发展划定清晰的安全边界。在动力电池技术方面,新修订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提高了技术门槛,新增了电池底部撞击测试、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热扩散测试等试验项目。对于饱受诟病的隐藏式门把手,工信部公示了《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对隐藏式门把手提出了严格的安全要求,包括必须配备安全冗余设计、规范化的应急可视标识,加强结构强度、防夹功能、极端环境测试以及质保期限等方面的规定。针对智能驾驶宣传乱象,工信部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明确禁用“自动驾驶”“智驾”等模糊宣传名词。
监管部门重拳出击,修改标准,提高要求,是依法治理的应有之义,更是让汽车文化回归“安全驾驶”“生命第一”的轨道上来。
从法律层面来看,产品设计缺陷可能导致车企承担产品质量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对产品质量负有保证义务。如果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夸大宣传行为则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明确,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车企夸大智能驾驶功能,属于欺诈行为,消费者有权要求退一赔三。
新能源汽车行业不仅担负着我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拉动经济增长、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任,更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生命财产安全。
所有的创新必须以安全为前提,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面对汽车行业创新与安全的博弈,车企应将安全作为创新的基石,在技术研发阶段投入更多资源进行安全测试与验证,确保每一项创新设计都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安全评估。
消费者也应保持理性,在追求汽车科技感与个性化的同时,不能忽视车辆的基本安全性能。而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众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必须与时俱进,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相关法规标准,为汽车行业的健康、理性发展保驾护航。
车企创新与驾乘安全的博弈不能失衡,安全应该永远是第一准绳,只有这样,汽车行业才能在科技进步的道路上稳健前行,为人们带来更加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
责编:肖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