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桦川谱写依法治县新篇章
2025-10-16 14:44:04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法治三江行

图为黑龙江省桦川县社会治理监督处理中心调解员向来访群众解答婚姻法律相关问题。 张桂荣 摄
《法治周末》记者 杨文军
金秋时节,在三江平原腹地的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川县,一幅“粮丰民安”的画卷徐徐展开。
在这幅画卷背后,是桦川县以“法治三江行”为指引,通过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将依法治县的成效转化为群众获得感的生动实践。
近一年来,该县社会治理监督处理中心高效运转,交出了一般性矛盾纠纷化解率96.39%、群众满意度97%的亮眼答卷。
建四级体系
让诉求受理“零障碍”
“以前办事跑断腿,现在进一扇门就能解决。”这是桦川县群众对社会治理监督处理中心的评价。为打破“多头跑、反复找”的困境,桦川县从体系、能力、督导三端发力,构建起全链条受理机制。
一是体系重构全覆盖。桦川县将社会治理监督处理中心列为为民办实事重点工程,推动23家行政管理部门打破壁垒、整建制入驻,变“分散接访”为“集中受理”,并向乡镇、村(社区)延伸,形成“县—乡—村—社区”四级贯通治理体系,让群众诉求“在家门口就能递上去”。
二是党员当先锋强动力。桦川县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核心,将便民服务纳入中心管理,开展5场“服务群众能力”专项培训,设立12个“党员先锋岗”,打造出一支“冲在一线、干在实处”的群众工作队伍。
三是督导考核促转变。社会治理监督处理中心建立“日汇总、周会商、月通报”机制,将服务态度、办理效能纳入干部考核,评选出6个高效服务窗口、整改2个薄弱窗口,推动干部作风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服务”。
优服务流程
让办事体验“有温度”
“不仅能办事,还能喝口热水、歇会儿脚。”在桦川县社会治理监督处理中心的“暖心驿站”,这样的细节处处可见。围绕“群众满意”目标,中心从环境、流程、反馈三方面入手,提供“暖融融”的服务。
一是环境暖心解“愁”。社会治理监督处理中心里设置了配备桌椅、热水、充电设备的“暖心驿站”,为新就业群体、来访群众提供临时休息、应急帮扶等服务,累计帮扶特殊群体超400人次,让群众“进门不慌、办事不燥”。
二是流程省心破“难”。该中心建立“引导分流—部门响应—限时办结”闭环流程,引导台精准分类诉求,涉事部门1小时内到场处置,简单问题“即办即结”、复杂纠纷“限时清零”,平均办理周期缩短36%,大幅减少群众等待时间。
三是反馈贴心保“应”。该中心线上依托“12345”政务热线、线下设意见箱和征集窗口,双向收集群众声音,累计落实民生建议12条、推动部门改进6项,确保“群众呼声有人听、提出问题有回音”。
攻急难问题
让法治保障“有力度”
“不管是邻里矛盾,还是急难诉求,在这里都能找到解决办法。”这是桦川县群众对社会治理监督处理中心“有诉必接、有求必应”承诺的认可。
针对群众急难愁盼,该中心通过分类施策、全程监督,筑牢法治兜底防线。
一是多元调解化“小矛盾”,中心整合了司法、信访、社区等力量,设立5个特色调解室,推动38件纠纷完成司法确认;搭建“共享法庭”,对7件简单纠纷现场速裁,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县”。
二是依法办理守“大规矩”。社会治理监督处理中心明确行政争议衔接程序,推动27件复杂纠纷依规办理,为困难群众提供免费司法援助,同时依法处置缠访闹访行为,确保“诉求合理的解决到位、诉求无理的引导到位”。
三是联席会商破“硬骨头”。该中心建立县委主要领导担任总召集人的联席会议制度,针对历史遗留、跨部门协调的疑难问题集中“会诊”,成功化解6件久拖未决的“老大难”问题。
从“东奔西走”到“一门受理”,从“被动应付”到“主动服务”,从“矛盾难解”到“依法化解”,桦川县以社会治理监督处理中心为支点,将法治理念融入为民服务的每一个细节。在这个丰收的季节里,桦川县不仅收获了沉甸甸的粮食,更收获了群众满满的信任。
责编:戴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