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陈丽:柔情护佑未成年,定纷止争促和谐
2025-10-16 15:16:44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法治周末》记者 杨文军
在黑龙江省鹤岗市向阳区人民法院综合审判庭,法官陈丽以双重身份践行司法使命:法庭上,她是秉持法律尺度的裁判者,字字铿锵敲响公正之槌;生活中,她是一位深谙亲情温度的柔情母亲,用爱守护子女成长。这种身份的交织,让她在审理涉未成年人案件时,更懂得以“如我在诉”的视角传递司法温情,为破碎家庭中的孩子撑起一片法治晴空。

抚养费纠纷
2023年,陈丽法官审理了一起抚养费纠纷案件。当事人张某与周某婚姻期间育有一女小周,离婚后小周由母亲张某抚养,父亲周某定期支付抚养费。随着小周进入青春期,因母亲溺爱及攀比心增强,其消费需求超出家庭经济能力。张某遂要求周某将抚养费增至每月2000元并逐年递增30%,而周某因工作收下滑、感染新冠后健康等问题无力承担高额费用。双方协商无果,张某将周某诉至法院。
“破碎的家庭中,受伤最深的永远是孩子。”陈丽法官在接触案件时,首先将目光投向躲在父母争执背后的未成年人。她通过单独沟通了解到,周某曾是乒乓球教练,因健康问题无法继续工作,而张某为抚养女儿放弃再婚,经济压力与情感委屈交织。双方在抚养费问题上对立情绪严重,调解一度陷入僵局。
从亲情破局
面对僵局,陈丽法官决定从亲情切入化解矛盾。她向周某指出:“孩子成长不仅需要物质,更需要父亲的陪伴与教导,角色缺失的责任不可推卸。”同时,她劝导张某:“法院理解您为女儿的付出,但判决需结合对方实际能力。若因一纸判决激化矛盾,最终受伤的还是孩子。”
通过多轮耐心沟通,陈丽法官逐渐厘清双方心结:周某因女儿被溺爱而心存怨气,疏于探望;张某则因独自抚养压力与女儿叛逆而感到委屈。她从维护未成年人权益出发,结合法律法规、家庭关系及孩子未来成长,对双方展开教育劝导。最终,周某同意将抚养费增至每月1300元(占其月工资二分之一以上),并承诺身体恢复后通过兼职增加收入,同时带女儿练习乒乓球以增进感情。张某也表示理解周某的难处,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无论现实多困难,请把孩子的感受放在第一位。”结案前,陈丽法官再次叮嘱双方,“你们虽未能给孩子完整的家庭,但可以共同为她创造充满爱的成长环境。”这番话让双方潸然泪下,彻底打开心结。
司法温情
该案以调解结案,既避免了当事人矛盾激化,又最大限度保障了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权益。陈丽法官表示:“司法公正不仅体现在判决结果上,更体现在办案过程中对当事人情感的尊重。”她将法官的理性与母亲的细腻融为一体,在案件审理中注入人文关怀,让司法温度贯穿始终。
此案中,陈丽法官通过反复调解,不仅化解了离异家庭的三方矛盾,更保护了未成年孩子的利益。案结事了,既促进了家庭和谐,也维护了社会稳定,彰显了司法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
柔情守护
陈丽法官的审判台上,始终摆放着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书页间夹着女儿小时候画的“法官妈妈”画像。这幅画提醒着她:司法不仅是冰冷的条文,更是有温度的守护。在办理校园欺凌案件时,她创新采用“圆桌调解 心理疏导”模式,邀请教育专家、心理咨询师共同参与,帮助受害儿童走出阴影;在审理监护权纠纷时,她多次实地走访,评估监护环境,确保孩子能在安全、有爱的环境中成长。
为更系统化地保护未成年人权益,陈丽法官推动法院与学校、社区、妇联建立联动机制,设立“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站”,定期开展法治讲座、模拟法庭等活动。
她期待通过更多创新实践,推动社会形成关爱未成年人的合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法治的呵护下,绽放最灿烂的笑容。“孩子的笑容,是司法工作者最大的欣慰。”她说。
责编:韦文洁